民国名医高龙渊
·杨乐生·
高发源,生于清同治丙寅年(1866)孟夏十七日,卒于1967年7月1日,农历丁未年夏,字龙渊。清光绪丙戊科秀才(文革前,邻居常见高家翻晒龙渊公红顶子官帽、官服,文革抄家被造反派缴,后不知去处),辛亥年加入同志会,乐山名中医。祖籍陕西省西安府泾阳县王桥头。高龙渊祖父高祖恺赴川为官,曾任学正。高龙渊父亲高德膏,曾任成都府典吏、嘉定府府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高龙渊于1956年任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乐山县委员会委员。高龙渊医术后传子、孙数人,高氏是典型的中医世家。尤为难得的是,高氏门人中(除三孙子高远崃外)无一毕业于任何医学院校。
高龙渊青年时代信奉“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古训,因两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能继续高中,遂自学医术。高擅长养阴,喜用温热药,同道敬称“高火神”。老先生与同时代名医陈鼎三齐名,又被乡人誉为乐山“两大名医”。
高龙渊出诊多半坐轿,非先生派头大,乃病家敬之矣。高岀诊诊费较高,有时达一块大洋之多,但多为病家自定出诊费,名医价值可见一斑。但如遇贫苦病家,老先生不但分文不取,反助其药资。为此而救助了不少下层人士。
岷江东岸新场胡姓重病人,多方求医无果,慕高龙渊大名,坐着滑杆来乐治病。胡家人抱着试试的态度,谁知回家服药服龙渊公两付药,仅两天便癒。胡姓病人感激万分,步行前来乐山城重谢高龙渊。
乐山名中医杨成武,岀道前是药剂师(俗称抓抓匠),经常为老先生处方抓药,天长日久接触处方、研究处方,长期耳濡且染,就这样“抓”岀了一个名医。
由道台做媒,高龙渊娶一满族女子为妻。早先,因此女脸上有紫色印记,虽道台做媒,老先生仍不从。后因女子出身贵,门第高,高龙渊方顺从了婚事。
每年春夏之季,高龙渊总会设大锅熬汤药,广施街邻民众,防病治病。一时传为美谈。
高龙渊为人厚道,心地善良。年轻时习武,牙能咬提一桶水。龙渊公晚年仍身作长衫马褂,手持特长烟杆。不管冬夏,盘着小辫的头上总戴着毡窝帽(俗称瓜儿皮)或披肩帽,邻人亲切地呼其为“三老辈”。老先生身高1.8米左右,70多岁时还能身背孙女闲逛。老先生常教导后辈说:“为医者必以济人为务,治人为治己之父、子、家人。”视治病救人为己任,待病家为父、为子、为家人,高龙渊情操高尚,可见一斑。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高龙渊选老霄顶山脚下、昔秦晋会馆对面一坡地为址,耗资建寓所。因老霄顶又名高望山,故曰“高望山庄”。“高望”,又有成语“德高望重”之意,并且,“高望”之“高”又与龙渊公尊姓“不谋而合”。高望山庄占地500余平方米,座东向西,属翘檐式木结构建筑。山庄门楣上悬“高望山庄”黑底金字匾,山门两旁与耳墙相依。跨进山门,右行数米是一道砖砌拱门,进拱门,左为西客厅,紧连着一排座北朝南厢房。厢房前是一大花园,北边山岩立有一米见高竹篱。东客厅房后也置有一大花园。2015年仍存山门与耳墙,且岌岌可危。山庄门牌号为原铁门坎47号,当时为陕西街99号,今不存。
据老辈知情者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县街福音堂旁,今金花巷斜对面有个既售药又治病的中药铺,常见高龙渊在此坐堂。中药铺叫何名,知情者已回忆不起。笔者采访高氏后人,也无一了解此事。后不久,乐山县城关镇中医院(今市中医院前身)建立,高龙渊父子均为创始人。其他创始人有李永安、钟鹏、杨高厚等。
1963年某天,一小偷在厢厢街口行窃被抓,街人恨而打之。正好“三老辈”路过,劝众人住手,并教小偷服尿垢以治伤。小偷伤癒后,登门谢高,并表示从今以后洗手不干。
高龙渊原来不治儿科,恐不慎贻误幼小生命。1949年,三岁孙儿高远崑患血吸虫病久治不癒,老先生临危处方,救孙一命。从此,发誓不弃儿科。
1967年7月1日,高龙渊与世长逝,享年101岁。时值文革两派武斗,1110派将红造派围在乐山城,双方僵持不下,交通受阻。虽是盛夏,老先生遗体停放数日竟然未臭未腐。邻居说:三老辈生前积德厚,善事多,所以如此。高龙渊逝世时,其子高源彰被隔于乌尤坝,未能为父送终,源彰一直引以为撼。数日后源彰赶回,得以守灵。后遇一货船靠岷江卸货,才借机将棺木运过河,葬于碧山庙。当时,武斗尚未结束,乐山城尚未解围。
笔者在高龙渊三孙子高远崃诊所采访时,见其医案玻板下,压有一张用毛笔抄写在陈旧宣纸上的处方,这是龙渊公100岁时所开处方。笔者非常好奇,于是,高远崃向笔者讲述了关于这张处方的一段感人故事――
有一天,一老妇手持这张处方来到高远崃诊所,求高照此方抓药。高远崃接过处方,眼睛为之一亮:这不是祖父的手迹吗?原来,22年前(1966年)此妇因子宫下垂,求医于龙渊公。见此妇家境十分贫困,龙渊公为其免挂号费,并处以最廉价药为方。为保证药效,龙渊公改剂型增长用药时间。此方药费同加工费一共0.90元。
高龙渊逝世后,高源彰为父亲撰写了墓誌铭,录于下:龙渊公墓誌
先君龙渊公,生于清同治丙寅年孟夏十七日(阳历1866年)。少承庭训,习经史外兼习医藕,入冠中清光绪茂才。鉴于当时仕途颓风猖炽,弃儒教读,承夹子为木铎。辛亥革命参加同志会,光复后,因秉性刚直不阿,退而业医。宗轩岐,遵仲景之粤旨,不泥古不拘方,发前贤所未发。治病必求本,议病证拟古今,故危急沉疴治癒良多。尤以矜怀贫苦患者,不遐物议,锐身自任,椵不取直长,且助其药资。为者而得救者,不知凡几。不衒能,不矝名,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世。共产党闹革命,全大陆解放。丙寅年选为乐山县政协委员。丁未年季夏(1967年7月1日上午11时)逝世,享年一百零一岁。生君一生以济人为急务,不求闻达于当世。尝语曰: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治病如用兵议病如擦敌,知已己知彼,战无不胜。操本识症,治必获效。又尝彰及门人曰:为医者必以济人为务,治人为治已之父、子家人。如斯,则可谓:克尽厥职矣。
子高源彰暨孙等识
高龙渊传人较多,本文只简单谈谈其子高源彰及两位孙子。
高源彰,字孔维,生于1911年,卒于1989年6月,享年78岁。袍哥仁字辈,入过国民党,是乐山县参议员。1939年从省乐中毕业后,高源彰曾有过赴延安打算,因受传统孝道教育影响未能成行。高源彰从小受父言传身教,医道渐进,医术精道,善用滋阴药、温热药。高源彰在高家大排行老六,人称“高六爷”。 高源彰深谙药性,对同行处方常进行点评。民国末年,高源彰同张华益合伙在东大街新又新戏园对面开设药房,取高源彰名中“彰”字和合伙人名中“华”字,号彰华药房。药房既行医又售药。
三孙子高远崃,1949年生,执业中医师。高远崃承父风,长于滋阴药,又结合祖父温补用药,相得益彰。特别是大胆用巨毒药(如川乌、草乌、马钱子、斑蝥[音毒,一种昆虫,巨毒]等)巧治风温病、带状疱疹,有着独特见解。
五孙子高远岷,1955年生,1975年下乡当知青。1978年返城到乐山碱厂医务室当医生。碱厂解体后,高远岷于1996年到建川药行坐堂行医。2008年到玉堂街海棠药房坐堂行医至今。高远岷秉行执着,命运坎坷。他医术全面,深通药性,有较高中医学理论水平。他善长治疑难杂症、三高,对妇科、儿科也有独到之处。如今他用药达600种以上,用其兄高远崃的话来说:“我五弟一个月医治病人达千余人次!”
高氏三代在百余年的中医实践中,不断探索、摸索、追求、丰富、求证、总结、走出了一条收效甚佳的行医、做人之路。他们接力棒式地传承祖国的中医事业,使之后继有人,后继有术,后继不衰。高龙渊、高源彰等前辈行医待人的秉行,在今天仍有着育人的榜样作用。
(本文口碑资料由高氏后人提供。撰写时参考有《高氏家谱》、《岁月
留痕》(温吉言著)、《乐山市志资料》(县级,1983年一期)等文字资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