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士君子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这是邵老师在我高中同学录的毕业赠言,造诣、修为之深,让我终身受益,在北京后我曾拿着该警句作者洪应明的《小窗幽记》赠送二炮一位政委,颇受赞扬,我想这是邵老师给我的启迪和馈赠…
在高中时代,家庭给我报的理科班,我自认为文科“更重要”,自己改的文科,从古槐98年的理科4班改到了文科11班,当时邵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教我们语文(我们好像也是他一中教学的第一届学生吧),调到11班之后,同学们轮流签名签到(邵老师夸我签名好),可能我的签名还比较艺术吧,有幸被点名成为邵老师的语文课代表,自此和邵老师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我高二时因考试较好调到了重点8班,和邵老师只有一年的接触,但是他的影响却让我终身难忘……
邵老师生活中话语不多、不参加“聚会”饭局活动,讲课时非常认真,自己讲台上背古诗文,讲课时入木三分,总是把作者和时代背景讲个底朝天,这大大吸引了我对文学的兴趣,可以说是我的文学启蒙老师(甚至至今也是我内心深处的追求和爱好),明白了 作文如做人、鲁迅弃医从文的道理,也是那时候我找寻闲暇扎进科教图书馆阅读了大量书籍,比如读当时余秋雨、余华、余杰、贾平凹、王开岭等等作家的书籍,也接触到了国外的《局外人》《间爱》《卡门》、萨缪尔森……这些书和思想让我打开了“封建”的大门,虽然可能对当时学习好处不太明显,但现在看来还是受益终身(这是我喜欢文学、人文的底子)……回忆当时邵老师讲鲁迅,从鲁迅的童年、家庭讲起---鲁迅的父亲是“监斩候”,每年家庭都要去打点续命,使得家庭动荡,使得鲁迅童年非常龌蹉---才有了鲁迅先生作家的风骨、反封建的测底性吧?才有了救人的身体不如救人的思想之弃医从文深刻转变……假期里我从邵老师那里借过很多书,印象深刻的就是余秋雨《山居笔记》《卡门》,从中读到的就是文明、厚重、沉勇、悲壮、进取、抗争……高一时期是塑造学生的关键时刻,学校要求很严,邵老师每个周末都给我们开班会,非常用心,了解大家学习和班级情况,我也是积极的大胆发言……现在同学们都已经工作多年,有了自己的家庭和生活,读书的时间少了,但相信每个同学对高中时代都有“灵魂深处”的东西,这些东西虽然埋藏,但始终鼓舞我们对这个世界留下印记、始终鼓舞我们追求和前行……总之,邵老师虽然没有多少美丽的语言,但一直用行动言传身教鼓励、影响着我们,我想作为老师的魅力和授业解惑之道也在此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