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我们都知道他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名人,现在更是一个名人,他是中国上下5000年历史的精髓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于我们这些后辈来说不仅受益无穷,并且能够让我们意识到,在当代人民的思想文化到底能达到一个怎样的高度,以保持好一颗永远向前奔进的心。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是一个非常杂乱的地方 ,春秋战国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在这个两个时间里,春秋和战国虽然是两个时期,而且春秋时期还是在战国时期前面,但是春秋也是不可避免的乱,战争似乎也没比它后面的战国时期少多一点。
孔子有一段自述是这样子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它的翻译大概也是这样的: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
但是这里的立真的是这样吗?真的就只是字里的意思吗?
当然不然,其实我们知道孔子在自己30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参加了鲁国外交的活动,其实这和他的实力是非常有关的。所以我这样子认为,孔子从30岁开始自己思想的讲学、教书育人,并且坚持一生,还是只要一捆干肉就可以,不分富贵与贫穷人都收的一个好老师。这些具体的职业是孔子的理想与追求嘛?显然不是,孔子从未把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局限于某个具体的职业,甚至事业,而是通过这些职业或者事业,去实践他的人生理想与追求,去践行他的人生使命与意义——去理解、去努力、去永远的靠近“仁”。
《论语》中也许有一句我们并没有在义、与学过的话:“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所以,我认为,这句话从自己的角度描述了他一生的理想与追求:志于践行天道,恢复人们对于上天的敬奉,将这样的大道内化成为我们可以安身立命的品德与人格。
但是这个和立有什么关系呐?其实这个大概的意思就是孔子他一生的追求和他的岁数是有关系的。然而在30岁这一年当中,正好是立也是礼,可能是再说在30岁的时候,孔子已经充分的了解了什么叫做立于礼。
也可以说孔子是真真正正立了起来,来看一下他所“立”的过程:到了30岁,学有所成,思想自成一格,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基本成形,所以开创了历史上前无古人的“民间办学”的传统,通过40年哒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影响中国乃至周边国家与世界深远的“儒家”学派。可以说,孔子从30岁开始,就顶天立地地站起来,当然这只是在教学方面的,在政治方面,虽然孔子感觉一生并没有做出什么很大的作为,但是呢,他的政治理想观点已经早就表明了——是恢复礼乐制度,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人都可以明白,礼乐制度在当时是非常不好恢复,但是恢复起来却很有用的一种制度,所以说在30岁的时候,这可谓是他人生中的一个节点,在30岁左右,他是真真正正的在各个方面都立得起来。
孔子的思想很不容易被理解,当在当代也是非常不被人看好,甚至惨遭人们的排挤的,但是孔子始终都没有放弃过坚持自己的理想与自己的政治。这种精神首先就是非常难得的。我们明白孔子他是历史的长河中一个非常非常棒的节点,都说一条河有急流的时候,有缓慢的时候,有狭窄的地方,也有平坦宽阔的地方。每一处都是这个河流不可缺一的部分,我认为孔子就是这个极为平坦的部分,它就是在历史的长河当中,为我们带来了很多东西。就像平坦一样非常的广阔,非常的辽阔,如果你不深入的去研究,那么你有可能穷极一生都不会明白,这广阔的地域下面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神奇的事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