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兼职?
现在随着IP、内容付费等概念越来越火,越来越多的人都希望在这种风口下分一杯羹,所以我们看到很多过去只是互联网内容的消费者越来越多的走上生产者的角色,如《北京晚报》介绍一个学会计的姑娘,喜欢摆花,去酒店看到婚庆公司在不知婚礼现场,和工作人员聊了之后,发现那边缺花艺师,他就成了兼职的婚庆花艺师。后来又有人介绍她写剧本赚外快,他就学习写剧本,有结论兼职剧作家的活。所以她就成了试下很流行的一个概念—斜杠青年,她也就成了斜杠青年的典范:会计/花艺师/剧作家。
“斜杠”这个词来源于英文“slash”,是《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马尔齐?阿尔博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中提出的概念,意思是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他们可能摆摊在各种写字楼里面坐着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而在工作之余会利用自己的才艺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典型的斜杠青年。
这年头不成为斜杠青年,顶着几个跨界的斜杠标签,都感觉自己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这不仅意味着荣誉,还意味着“自己有能力赚多份钱”,所以这个身份特别受刚入场的年轻人青睐。想想,大多数刚进入职场的新人,基本都月光,能在本职工作外还能做着一件自己喜欢的事,还能获得收入,这是一件多么激动人心的事啊!
这让我想起了我上大学时,虽然没有“斜杠青年”这个词,但是有一个室友放在这里应该完全是斜杠青年的标准:他在学校里面卖床上用品,还在新生入学是推销电话卡,当遇到毕业季时,他还代接邮寄快递服务。按照现在这标准,放到今天,他的自我介绍应该包括:已经涉足零售、通信、物流三大领域,应该妥妥的算斜杠青年了。
介绍没毛病,可仔细推敲下,街道办的老王应该是一个标准的斜杠青年,更确切的说,是斜杠老年:搬运工、街头棋手、太极拳教练、广场舞爱好者……如果有必要,我还能列举出更多大爷的斜杠。
如果我们把追求多元职业体验/兼职当做成为斜杠青年的努力方向的话,我觉得这可能是很多人的坑。
有人可能会不同于我的说法,尝试各种职业,技能学到知识开阔眼界,又能锻炼自己的能力,还能获得收入,有什么不好啊?
嗯,你说的都对,但是我不同意,为什么呢?
在有多个兼职的情况下,所谓的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增加往往知识一个“能力假象”罢了。你更多的是经历了一下而已,而至深度并没有增加。
因此,我认为,斜杠青年应该更加深入探索,而不是简单追求多元化,想一想,在今天这个人才高度流动,社会不断分工细化的时代,竞争越来越激烈,你必须在一个领域内做到极致,对它的认知足够深刻,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话语权。盲目追求多元化,表面看似在提高能力,其实是在那时间直接变现而已。看似好事,其实是坏事。
斜杠是结果,不是原因
这里有2个例子,网红李叫兽和秋叶,这2个一个在文案写作,一个在制作PPt,都是各自领域的姣姣者,想象下,李叫兽14年毕业,如果他当年单纯的追求斜杠,早早做各种兼职,不是去提高自己的文案能力能有今天的成就吗?换个角度看,正式李叫兽的专注,不断提升认知深度才造就了他今天的成就,反而让他有了斜杠身份:培训师/咨询师/企业家/网红。
另一位秋叶大叔早年间出版过一本书,《超越对手:大项目售前售后的30中实战技巧》。一本关于销售的书,不过从知名度看来,销量一直比较惨淡。后来他能胜出还是因为他在自己专业的领域不断深耕,作为大学老师,他不断和学生接触,了解了学生的需求,所以他最能解决学生的痛点,在学生制作ppt这个领域,他成为了网红,他的制作ppt的书大卖,而有关什么销售到今天他自己都不主动提起了。
通过这两个案例,你看出这两者的区别了吗?
斜杠是提升认知深度的结果,而不是追求多元的结果。
人生就是不跑偏
今天,我做此文,主要是因为看到了一位微信群友的个人简介,她要求别人向她提问,不能在微信直接提,而要在分答和在行邀约,有人问她,她表示这是通往斜杠青年之路的必要之手段。也许那位微信群友很大几率看不到这篇文章,但是对有志于成为斜杠青年的你我想先做个提醒:人生就是不跑偏,当你成为行业佼佼者,自然能跨界成为斜杠青年。
。
;�q���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