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新闻媒体的副作用——每天都在读,你想过吗?

新闻媒体的副作用——每天都在读,你想过吗?

作者: 我要学百科 | 来源:发表于2018-12-29 11:07 被阅读7次

    每天,我们都会在网络上阅读很多新闻,哪怕一点点的空闲,充满好奇和渴望新知的躁动都会敦促我们再读一篇、再读一篇、再读一篇……

    往往这样,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很容易在指尖流走。留下的是什么呢?苹果又要开发布会了,房价又疯长了,某地发生灾情或新奇犯罪了、物联网时代全面来临了,APP就要消亡了,AI、VR爆发了……

    读下来给人的感觉是,我又知道了好多新知识,跟上了时代潮流,知晓了一线信息,好充实!而事实上读得越多,时间越久,越会产生潜在焦虑感。这种焦虑很可能让你觉得:时代变化好快,我三天不读新闻就落伍了!从而又会敦促你一刻不停地去读新闻、刷朋友圈、看微博……

    客观上,新闻媒体报导社会动态以告知公众,是功德无量的好事;但目前的新闻媒介传播有很多客观的作用和功能,如传达资讯、科学知识普及、人性教育、而某个东西的功能如果过了一定界限就会产生负作用。新闻传播的信息内容影响着人们对某问题的认知与判断,从而左右着个体世界观和公众舆情。如昨天某研究生不堪重负跳楼了,A媒说90后心理脆弱,是“垮掉的一代”,B媒说教授欺人太甚,C媒说高教体制腐朽;又如武昌火车站砍头事件,媒体渲染说人心堕落,世界危机,明天一个见义勇为,人们又断言,世上还是好人多。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但人们在多种多样充满矛盾的海量信息前变得浮躁了很多。反而不如过去有定力,有坚持。媒体控制了人们对于社会焦点、问题严重程度、问题有无的认识,而理智地进行思考下,我们其实被舆论乖乖地牵着走,不管你承认与否。

    阅读什么,你就成为什么

    著名学者许纪霖在接受“上海观察”的采访时就表示:碎片化阅读导致“毁三观”。美国传播学家拉查斯菲尔德也从社会文化角度对媒体的作用做过精彩的分析:

    "1.地位赋予功能。今天电视上出现过的衣服款式,明天就会全社会流行。今天上过电视的政治人物,普通人,明天就会成为名人,并且社会地位显著提高,人们刮目现看。因此媒体一个非常明显的缺点是被人利用,成为毫无抵抗力的宣传工具。多少人由此发迹,又有很多人身败名裂。例如在选举过程中,一个人掌握了舆论导向,一个人就可以把自己涂抹干净,大获全胜。出现在央视的人就和出现地区级的影响力不同。

    2.社会的麻痹药品。通过娱乐节目可以转移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注意力。

    3.影响社会规范。大家都说杀小猫不对,没有人敢说杀小猫是对了。这就是巨大的影响力体现。大家都说陈凯歌小气,那他就是小气。大家都认为日本不好,那日本的印象肯定不好,没有几个人敢于公然挺日。所以通过大张旗鼓的媒体宣传,既可以移风易俗,也可以有隐患。"

    大众媒体还可以设定议题。媒体报道什么,你对于社会的认识范围也就是那么大。媒体报道朝鲜,你就认为朝鲜重要。媒体不报道俄罗斯曾经侵犯过中国将近200万平方公里土地,你就不会过分有意识的去想这个问题。媒体不报道乍得,你恐怕做梦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一个国家。

    但我们也必须承认现状,正如价格是买卖双方共同决定一样,新闻媒体这种追求“新奇短快”的不良倾向,也是由内容的发布者和阅读者共同造就的。敏锐的媒体人嗅察到阅读者多是在时间碎片化、精力分散化、往往还抱着猎奇和少劳多获的心理去阅读,其动机就不是投入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深挖某个事实背后隐藏的内容,全面深入地了解新闻全景。于是发布者投其所好,编写足够新奇、足够爆发性(同时也会足够片面甚至偏颇)的新闻去投其所好。

    500年前,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说:“Love all, trust a few, do wrong to none.”今天,爱尔兰时报(The Irish Time)的标语是YOU ARE WHAT YOU READ,足见媒体的传播渗透式地影响着人的世界观。希望读者能从媒体中受益,但同时明辨真知,独立思考,提升见解,不被谣言和偏见左右。

    ——作于2016,整理于2017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新闻媒体的副作用——每天都在读,你想过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qsu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