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方向
与以往教材最大的不同是,统编教材建设了“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阅读教体系。在这样的阅读体系里,每个单元有2-3篇教读课文,1-2篇自读课文,这些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每个单元至少有一课或者两课提供了拓展延伸阅读的篇目,一般都是通过练习或阅读提示出来的。这就是“1+X”的编写创意,由课内一篇文章的学习引发课外多篇文章的阅读。
要落实“1+X”的编写理念,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不能把“X”完全推至课外。只有合宜地引入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让“1+X”的阅读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常态。而这就势必就把群文阅读教学推到更为重要的位置。
群文阅读教学在一线教学中难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议题的确定和群文本的选择。主题不一定能成为好的议题,因为我们经历的教材几乎都是按照主题编排单元的,但是并不因此而让老师们能进行群文教学;其次,文本整合的方法和教学活动的设置。
针对第一个问题,我觉得课内整合是一个很好的路径。如何选择群文本是很考量教师的阅读量和阅读视野的,好在教材给了我们一个桥梁---从单篇教学走向群文教学的桥梁,那就是一课多篇。每一册教材都有3-4个一课多篇的课文设置,利用好这样的课文,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并实践“从单篇文章阅读到单元整体阅读、群文阅读再到整本书阅读的阅读能力培养理念”(人教社王本华语)。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先用一课多篇操练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而走向自主编组群文本,灵活进行群文教学,落实“1+X”的教材编写理念。
一课多篇的整合教学,是我要持续研究的内容。这个方向看似明确,实则模糊。多篇之所以编排在一课当中,要么是主题相同,要么是出自同一本著作,还有是主题体裁都相同。前面已经说过,主题不是议题,出处相同也不是议题。要从这一课多篇中发现提炼出教学价值点,很不容易。教材编者只是把文章提供给你,至于怎么教,教什么,那是你的事儿,语文之难教就在这里。
坚定地走自己的方向艰难行走
方向已定,虽然艰难,也唯有一步一步向前走。陆续做出来几个整合教学设计,上了几节课,有成功有失败。回头再看,都不尽完善。
这两周似乎陷入僵局,因为想要挑战《礼记》。读书少,读的国学经典更少。跟儿子一起背过一点《大学》,现在只记得开篇那一段;跟学生一起背过《弟子规》,现在也已经模糊不清了;至于四书五经,所知寥寥。这些天恶补《礼记》,把一本无障碍阅读经典的版本一点点地啃。又赶上整理8月份研讨稿,慌慌张张读完全书。可是,留在脑海中的印象,除了细致繁杂的礼仪章法,好像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内容。《学记》这一章应该是有些精彩论述的,可是我的这本书上居然没有这一章。只好从网上找来粗读。
最初的计划是读读全书,看看能不能把整合的方向定位为跳板型文本。粗看一遍《礼记》,实在觉得不好懂不好看。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礼记》是比较深奥枯燥的经典。课本中选取的是最精华最广为流传的两个篇目,但是它们不足以撬起整本书的内容。因为整书内容本就庞杂。
主题型?更不行,作为论述性的文字,没有模糊多元的主题去辨析品读。语用型?两文除了比较明显的对偶句、排比句外,好像没有可挖掘的语用点。日思夜想,苦于没有走进文本的路径。其实,每一个整合都不轻松。文章熟悉一点的,思考会流畅些;文章稍生疏的,读无数遍课文直至会背也不一定冒出有价值的想法。
长文短教,浅文丰教,难文简教。《礼记》对我来说都很难啃,那么对学生来说,也应该是难文了吧。那就简单地教,活泼地教,浅浅地教,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朗读、背诵、理解并有所触悟,不就可以了?
那就这样吧。总有一条路通向要走向的地方,也许是宽敞大道,也许是羊肠小路。只要走,总会有遇见“阳光、菜花、桑树和鱼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