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侄子回老家,特意买了点礼物去看望大爷。回来之后,说大爷很可怜,孤零零一个人,他觉得心疼不已。大爷在他小的时候,对他很好。
前两天,侄子再一次特意回老家看望大爷,回来之后,还是同样的一番话。
说起他对大爷的情感,起因于小时候,奶奶带他回去,他常去大爷家玩耍,大爷把自家种的水果给小侄子吃。每次奶奶带他回去,大爷都从家里拿出来好吃的给他。要说照顾,倒是谈不上,可能是比较热情一些。不知怎的,在他的心中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孩子,知恩图报,是优良的品格,我为侄子有这样的想法并付诸行动由衷地感到高兴。
只是侄子说这些话、表达这些情感的时候,妈妈在旁边,细心的我看到她脸上的表情极其不自然,也有些失落。我懂妈妈的失落在哪里。
侄子,小时候是我妈妈带大的。当时妈妈正年轻,再加上爸爸去世,小侄子成了他的心灵寄托,带孩子异常得力。嫂子几乎没有费神,都是我妈妈在带。后来上了学,要分床,孩子常常睡到半夜就跑到奶奶屋里。
妈妈付出的多,自然也就管束的多些。时间久了,可能在孩子心中留下了严厉又唠叨的奶奶的形象。
特别是妈妈上了年纪之后,没有了说话的人,身体也时常不舒服,行动也没有年轻时便利。因此,当我们都回去之后,她会絮叨,其实是想获取更多的关注。
有几次,妈妈住院,侄子都没有心去看一看,平日里也没有对奶奶很亲昵。
看到侄子对大爷的两次看望和侄子表达出来的情感,妈妈心里不舒服。这种不舒服,是一种心理落差,是一种心理失衡。她怎么也想不明白,相对比她当年的倾心付出与日夜照顾,竟比不上他人三两软言细语和小小恩惠?
对于妈妈的文化水平,她也不会再往深里去思考,只会把心中这些委屈憋着,自己反刍,然后将自己再一次灼伤。
从这件事情反思自己,不也有同样的错误吗?
我们总是习惯对外人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因为心理距离远,所以会客气些,那些偶尔的照顾便显得弥足珍贵,时常挂念在心。
对亲人的日夜付出,视为理所当然。因为心理距离近,那些日夜付出便祈求换回相应的回应,所以会苛刻些,索求的也会很多,长久的天平失衡便会引起怨怼。同时,也因为心理距离近,经年累月都是一样的付出,接受者便认为是稀松平常。却忘了,哪有什么应该,无非是爱的多一些,付出的多一些。
我相信,比起大爷对侄子的照顾,奶奶付出的要百倍千倍地多。
我也相信,比起对大爷的情感,侄子对奶奶的情感也要深厚地多。
只是,对待身边人,我们都忘却了去表达,自动忽略了身边人的情感需求。
有句话说,我们常常把好脾气都给了外人,把最糟糕的都留给了最亲近的人。
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写下来,用以警醒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