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中药尤其是中成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受凉感冒了,用点风寒感冒颗粒;有点咳嗽,用些急支糖浆;小孩有些积食,来点山楂丸和保和丸来消积食等等。如果有个什么慢性病需要调理体质,中药方剂就更是常见。
一般而言,人们习惯把按照中医理论指导下采集、炮制和制剂的药物称为中药。而中药主要来源以植物药为主,故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
有关中药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周代,例如《诗经》中就收录了一百多种药用动、植物名称。到春秋战国时代《黄帝内经》问世,其所提出的的四气五味学说以及五脏补泄理论等成为了后世的中药升降浮沉理论依据。从古至今涌现出大批的药草书籍,其中以明代的《本草纲目》最为人熟知,书中载药1892种,药图1160幅,附方11096首。
精油是从植物的花、叶、茎、根或果实中,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挤压法、冷浸法或溶剂提取法提炼萃取的挥发性芳香物质。精油的挥发性很强,一旦接触空气就会很快挥发,也基于这个原因,精油必须用深色瓶子密封储存。
精油起源于西方古老的药草疗法,古希腊人很早就会用橄榄油来吸收花瓣或药草的气味制成油膏用于美容或疗伤。12世纪时的“阿拉伯香水”就是精油,并闻名全欧洲。在中世纪欧洲,浸泡油、纯露、药汁、浸液和其它的药草制剂都已经很常见。但是到了17世纪末期时化学合成药物的开始出现并蓬勃发展,精油和药草逐步被大众淡忘,直到20世纪,精油的医疗效用被重新重视起来,芳香疗法被正式提出并陆续有多本专著出版。如今在欧洲,精油和芳香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美容及健康护理中,尤其是在法国更为盛行。
在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中,对中药发挥作用的药性一般都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来做概括。《神农本草经》序录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比如人参的药性:味甘、微苦;性温、平;归脾、肺经、心经。而人参的功效则为:补气,固脱,生津,安神,益智。
而精油则通过现代分子化学仪器分析其成分:单萜烯、酯、单萜醛、酚、醚等等。精油所含的成分至今为止被发现的约有三千种以上。比如薰衣草一般超过100种,快乐鼠尾草超过250种,玫瑰则超过400种。
中药通常都以口服为主,通过胃肠道吸收后再输送到全身血液中起效用,少数通过贴敷(比如三九贴)来起作用,另外还有部分通过熏蒸/灸等来起作用,比如药浴或艾灸等。
而精油通过嗅吸、涂抹、内服来发挥作用。当精油通过呼吸道的时候,除了透过皮肤、血管、淋巴管作用于身体外,更重要的是借由嗅觉进入到大脑边缘系统,促使大脑分泌荷尔蒙达到疗愈的功效。而将精油直接涂抹在皮肤上或口服时,会直接透过皮肤或消化道黏膜、经由血管和淋巴管传送到身体的每一个部分而产生疗效。
中药和精油差异巨大,但又因都是取自植物,故而彼此又有着一些药物属性上的关联。如果能结合两者对症使用,治疗疾病的功效会十分显著。
举例来说,薄荷做为中药,其味辛,性凉。归经入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在大家经常使用的中成药“银翘解毒片”中就含有薄荷成分,用来解表散热即退烧。
而薄荷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薄荷醇、薄荷酮,另外还有苧烯、胡椒酮等。薄荷精油具有双重功效、热的时候能清凉、冷时则可温暖身躯,能辅助治疗感冒、干咳、气喘、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等,并能缓解肠胃胀气、胃痛及胃灼热,以及偏头痛。同样地,薄荷精油也常常用于退烧,尤其配合茶树精油效果良好。
因此一旦有家人感冒发热,如果口服中成药(小柴胡颗粒),再加上涂抹薄荷与茶树精油,就能迅速退热。我家小宝曾经因为扁桃体发炎有脓点,夜里骤然发烧到39度多,我试着用上述方法,每四个小时口服一次药并涂抹精油,天明时小宝体温就降到37度多。后来此法屡试不爽。
中药与精油,各有各的妙用,在调理体质保护身体健康方面,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因此也值得我们都投入一些精力去了解并把它们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都拥有一个棒棒的身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