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埃利·威塞尔
1928年生于匈牙利。波士顿大学教授,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1986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代表作《夜》记述了他被监禁于纳粹集中营期间的经历。
这是一个犹太人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很多当时集中营里的细节。从接触历史开始,无论是教科书还是他人的文章中描写的集中营,我都无法想象当时的情况,甚至并不觉得有他们所描述的那么恐怖与可怕。直到某次在书店看到这本书,决定买下来后,翻来书,才真正感受到集中营的惨无人道,与人性的冷漠自私。
那一天,我们登上开往地狱的火车,以为只是一次不太舒适的旅行。——《夜》[美]埃利·威塞尔故事的刚开始,作者听他认识的人讲述犹太人被屠杀的时候,他也和其他未曾经历过的犹太人一样,不相信这是真的,但战争就是十分残酷。即使当德国人进入作者所在的城镇,人们依旧没有感到危机已经悄然来临。
德国纳粹将犹太人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通通掠夺,即使他们已经身无分文,也恨不得可以再在他们身上找出一块金子或者其他值钱的物品。
那一天,我们登上开往地狱的火车,以为只是一次不太舒适的旅行。——《夜》[美]埃利·威塞尔面对自己父亲的被打,在集中营的日子使人性的冷漠渐渐地暴露出来,他只想离得远一些,免得自己也挨打。
集中营里的人不再害怕死亡,他们更希望有炸弹炸毁集中营,即使他们随时可能为集中营陪葬。
他见过被扔进焚烧炉的孩子,被绞死的孩子,面对这些,他内心的反抗在此时此刻,显得那么无助。从此,他不再向上帝祷告,面对上帝,他或许只剩下愤怒,对上帝放纵纳粹建立集中营,每天将犹太人扔进焚烧炉,每天都在指挥着犹太人劳作。
那一天,我们登上开往地狱的火车,以为只是一次不太舒适的旅行。——《夜》[美]埃利·威塞尔在他与他的父亲都以为他的父亲将要永远离开时,他的父亲就给了他一个勺子和一把刀,这是老人唯一的遗产。他在想,已经到了这个时候,他的父亲还在帮助他。这让他十分难过却又没有办法阻止。庆幸地是,他的父亲最终还是活了下来。
他在医务室遇到的匈牙利犹太人,所说的一句话,让我十分震惊。我虽然不是很了解关于集中营这段历史,但是我从未想象并相信会有一个犹太人说他相信希特勒,即使纳粹党人对他们那样的残酷无情。
那一天,我们登上开往地狱的火车,以为只是一次不太舒适的旅行。——《夜》[美]埃利·威塞尔在撤退中,他们不停地跑,超越了每个人的极限,跟不上的,只能死在数千人的脚下,每个人都在为了活下去而努力。在路过一个废弃的村庄,几百名囚犯挤进一个砖厂,只为了那一丝温暖,即使屋顶被打穿,玻璃也已经碎掉。
无休止的疲惫。
和他们一起的,有一个善良的老人,在布纳是唯一一个不会被人忘记尊称“拉比”的犹太教教士。即使历经不幸和苦难,他脸上依旧有着发自内心的纯净。他到处寻找他的儿子,而作者却在他询问后想起他见过老人的儿子。但老人儿子的表现让他感到可怕,他认为,老人的儿子看到老人跑不动了,想要摆脱自己的父亲而为自己增加生存的几率。
在他们到达格莱维茨,于列克用他的小提琴,演奏了他生命中最后一支曲子。主人公的疲惫感袭来,当他醒来时,于列克已经死了,身边躺着被踩碎的小提琴。
在火车行走的过程中,会在某个地方停下来,有时候一停就是几个小时。路过的工人向车厢里扔面包,欣赏一群饿鬼为了食物争夺、殴打。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一个人为了面包,跟自己的父亲争抢,他的父亲本来给他留有一小块,可是他却都夺去了,他的父亲挣扎了一会儿,死去了。那个人也因另外两个人的抢夺而死。
活着的人到达了布痕瓦尔德。他的父亲精疲力尽,他一直在和想要躺在雪地休息的父亲争论,最终没有将父亲交给死神。但是第二天,他寻找父亲的时候,却又希望找不到他的父亲,这样他可以集中一切力量活下去。很快,他就感到羞愧。在一间营房,他找到了父亲。他还是和那个和自己父亲争夺面包的人一样,没有经住考验。
他的父亲最终得了重病。病情越来越重。
后来,营房的负责人告诉他,这里每一个人都为自己活,为自己死,只为自己。他一直在听负责人讲但是没有打算负责人的话。他知道这也是自己内心深处所想,可是他不敢承认,他觉得这是罪恶的想法。
他的父亲最终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父亲在临死前最后喊到的词是他的名字。但他却一声都没有回应,或许他的内心认为,自己终于自由了,再也不会有人拖累他,他会集中一切力量让自己活下去。
众多犹太人德国人从布痕瓦尔德撤离,最后剩下的两万多人在撤离前,集中营里的抵抗组织开始了行动,占据了指挥部。当天下午六点钟左右,第一辆美国坦克出现在布痕瓦尔德。剩下的人被解放了,所有的人冲向食物。
作者最终活了下来,故事也因此结束。
那一天,我们登上开往地狱的火车,以为只是一次不太舒适的旅行。——《夜》[美]埃利·威塞尔对于人性的冷漠与自私,我感触很深,也因此有了更多对集中营的了解。走在人生这条路上,要经历诸多考验,为了使我们更好地成长,练就内心的坚强,面对考验,迎难而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