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冯唐(成事)小记,值得看100遍的文章

读冯唐(成事)小记,值得看100遍的文章

作者: 品牌设计师张峰 | 来源:发表于2019-05-26 22:43 被阅读0次

    曾国藩可以说是管理团队的高手,他从无到有,建立了湘军,又率领这支军队平定了太平天国。近代中国有许多名人,包括李鸿章、袁世凯和蒋介石这样的人物,都曾经借鉴过曾国藩关于团队管理的经验。

    曾国藩管理团队,首先就要为团队确立一个目标,搞清楚团队究竟为了什么目标而存在?

    不同类型的团队当然有不同的目标,但曾国藩在这里强调了一点,不论怎样的团队,都不能把物质利益作为大目标,因为这样格调太低。团队看到钱多,就会舍生忘死,一旦没钱了,就作鸟兽散,这样的团队怎么可能长久呢?

            那么,团队应该树立怎样的目标呢?曾国藩认为,要重视那些更为高远的东西,比如伟大的理想,以及做事的机会。具体说来,就是四个字:“与人为善”。“与人为善”这个词最早出自《孟子》,是和大家一起做好事,把事情做好的意思。曾国藩进一步细化了与人为善的方法论,他说,所谓与人为善,就是把团队放在一切的出发点上,把自己放空。不要总是幻想,说“我认为应该如何如何”,也不要总是断言,说这件事“必须如何如何”,更不要固步自封,说“过去一直如何如何”,总之就是不要总想着维护自己的权威,把自己放在最高处。

            相反,领导者在为团队确立目标的阶段,应该主动朝下看,总结团队成员们都认可的价值,把它提炼成整个团队的目标,再用这个目标去教育团队,把它变成整个团队认可的远景和方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成事的同时,也成就别人。这一点很难,管理者应该学的就是这个。只有这样,团队才能在遇到危机的时刻,团结一心,安然度过。

          树立了目标以后,那要怎样不断吸引他人前来加入团队呢?曾国藩在这方面,可以说是非常有心得。他说啊,领导者千万不能自负,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你要是真的无所不能,那还需要别人来帮你吗?又有谁会来帮你呢?领导者首先应该承认自己没什么本事,才需要用人,才能让他人为自己所用。这是曾国藩到了晚期的感悟,早期的他并不是这样。刚刚组建湘军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本事最大,事必躬亲。到了人生的后半场,他领悟到,带一个大团队,不应该是这样的,领导者应该主动让出功劳,包揽过错,自己成事,也让别人成事。这是领导一个团队的根本心法。

    那要选择怎样的人来加入团队呢?曾国藩认为,对待人才,不能贪多求全,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只要有些可取之处,这人就可以用。不过,选人还是得有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两句话:“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有操守,就是做人有底线。无官气,就是为人实在,不会摆架子,打哈哈。多条理,就是想问题有思路,做事情有章法。少大言,就是说话靠谱,不会胡侃乱喷。曾国藩特别看重“少大言”这点,他还说过,选人要选那些为人质朴踏实的,那些简历异常丰富的,经历异常花哨的,整天蹦各种生僻词汇的,满嘴都是各路人名的,千万不能要,让他们爱待在哪就待在哪。有了质朴的本质,再培养出其他技能,就可能独当一面。

    冯唐对于这些观点又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做出了解释。他说,现代管理学讲究四个环节:选择人才,教育人才,使用人才,留下人才。在选人阶段,质朴的本质比具体的技能更重要。当然,领导者有时也会看走眼,毕竟老实和尚不一定老实,貌似忠厚的人其实心里鸡贼得很。曾国藩认为,要想考验人才,关键看他在关键节点上的表现,也就是紧急关头,危难之际。遇上这种时候,那些鸡贼的人会撒谎,会逃跑,剩下的才是真正靠得住的本性质朴之人,是一辈子的好伙伴,千万要珍惜。

    说完了选人,我们再来看看,应该怎样带人。曾国藩说,带团队其实没有什么太多技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团队拥有绵绵不尽的心气儿。所谓心气儿,就是胜不骄,败不馁,永远不可抑制地跳动着一颗要争取更大胜利的好胜心。如果一些事情让团队没了心气儿,接下来的结果就是兵败如山倒。那要怎样保持团队的心气儿呢?曾国藩没有细说,冯唐结合自身的管理经验,总结出了这么几条经验。

    第一,带团队的人要拥有魅力和手腕,让团队有时候盲目相信他。第二,要选择那些本性乐观、好胜的人来加入团队。第三,要制定长期战略,保证团队上下都被这个长期的愿景所鼓舞。第四,团队还要永远有一个有诱惑力,同时又有可能实现的近期目标,越是大势恶劣,越是需要这样的目标。第五,要永远让团队有事做,哪怕看不出明确的短期效果。有仗打的时候打仗,没仗打的时候备战。

    做到这五点,团队就可以保持心气儿,就更有把握打胜仗。

    团队保住了心气儿,领导者还要注意,带团队千万不能懒惰,一懒生百病,比如团队纪律松懈,管理不严格,做事迟钝,缺乏战斗力。所以,领导人必须要求自己和整个团队,做到早起,用早起去开始一天的工作。接着,还必须要求自己和团队做到准时,什么交通不好,都不是借口。为什么我能提前半个小时,你却偏要迟到半个小时?那些不能控制自己时间的,不能严守时间承诺的人,绝对不是能帮你成事的人,要从你的人生中赶紧删除。

    讲述了如何管理自己,管理团队,下面看看最后一个要点:如何管理事情?

    曾国藩是一个喜欢总结的人,对于管理事情这个问题,他提出了一个根本原则,就一个字,叫作“明”。曾国藩说,“明”是做事的第一要义,“明”包括高明和精明。

    所谓高明,就是做事有大局观,能跳出具体事物、具体人物、具体时代,看到不变的规律、问题的核心、处理的原则。掌握了这种高明的境界,就能看见山河的辽阔、人心的顽固、世界的底色,做人做事也就能渐渐归于平实。而所谓精明,曾国藩一语道破了它的本质:精明是指做事的精密度很高,能够通过调查研究,获得足够详尽的信息,然后多方推理,反复论证,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不拍脑袋,不想当然,事事求真、求精、求准。于是,做事也就渐渐实在,人也渐渐变得精明。这看似笨拙,其实是做事唯一的捷径。

    曾国藩不但善于总结,还喜欢提供能够实操的方法论。关于管理事情,他的方法论是八字箴言,特别简单,特别深刻,如果参透了,特别好用。这八个字叫“大处着眼,小处下手”。大处着眼,就是看到事情的全局,小处下手,就是把事情分解到细节,一点一点地做好。

    大处和小处之别,来自南宋儒学两大宗师陆九渊和朱熹的争论。陆九渊曾经和朱熹在鹅湖这个地方进行了一次辩论,这就是所谓的“鹅湖之会”。辩论的主题,是人应该如何进行自我提升。陆九渊的观点是“立乎其大”,就是从全局入手,站在高处,居高临下地打。朱熹的观点是“铢积寸累”,就是慢慢来,不要急,一点点积累,总有一天能够融会贯通。其实,看待事情,做好事情,无非就是这两种路径。曾国藩融合了陆九渊和朱熹的观点,形成了“大处着眼,小处下手”的方法论。

    冯唐特别喜欢曾国藩的这八个字,他甚至表示,曾国藩说了那么多话,如果你只想记一句,那就记这八个字;如果你只想参一句,那也就参这八个字就足够了,因为这是做事的不二法门。对于管理者来说,做事情,做项目,要有一个整体规划。做管理者,要时刻看到全局,掌控全局。要想进阶成为一个出色的管理者,还要看到自己的局之外那更大的局,也就是整个产业的走向,整个社会的动态。哪里是风口,哪里是陷阱,哪里是未来,这都需要“大处着眼”。看懂了全局,做到了心中有数,还需要注意,事情终究是一件件做的,局面终究是一点点突破的,这些都是“小处”,要扎扎实实做好。

    当然,不可否认,大处着眼需要更多的天赋,年轻人往往做不到。“小处下手”却不需要太多天赋,只要弯下腰去,埋头苦干,时间长了,自然就会了。等掌握了“小处下手”之后,再练抬头看路,大处着眼,效果也很好。

    曾国藩自己就是一个缺乏天赋的人。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曾国藩的家里曾经进过贼,贼就藏在曾国藩书房的房梁上,准备等曾国藩睡着了,再下来偷东西。谁知曾国藩当时在背一篇很短的文章,一直念一直背,怎么都背不会。后来,就连房梁上的贼都会背了,曾国藩还在一遍又一遍地背,就是不肯睡觉。那个贼气急败坏地从房梁上跳下来,对曾国藩说:“你这般笨,还读什么书啊!”说完扬长而去。这可能是个段子,但曾国藩缺乏天赋是公认的。他留下的诗文水平都一般,缺乏灵性。他在带兵打仗的早期,也经常失败,遇上石达开这样的军事天才,就被逼得几乎要自杀。曾国藩没有别的办法,只好从小处着手,结硬寨,打呆仗。军队上阵总是先挖壕沟,在壕沟里坚守,消耗对方的有生力量,硬生生把进攻战打成了防御战。曾国藩的湘军就是用这种笨办法,最后消灭了太平天国。直到他的后半生,他身上才显示出“大处着眼”的气象,倡议向西方学习,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可见,如果缺乏天赋,做不到从大处着眼,那就索性苦练小处下手的本领,最后也是殊途同归的。曾国藩自己就是最好的范例。

    总之,曾国藩管理事情的方法,就是以“明”字为纲领,既要高明,又要精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一个人若能按照这一法门,耐得住辛苦和麻烦,不断自我磨炼,终究能在人生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读冯唐(成事)小记,值得看100遍的文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冯唐(成事)小记,值得看100遍的文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rdq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