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酸的和甜的》,全文如下: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创葡萄架下,有一只狐狸。它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儿跳起来摘葡萄,可是一颗也没摘到。于是,它指着架上的葡萄,说:“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
树上的小松鼠听了,心里想:狐狸很聪明,它说葡萄不能吃,那一定是很酸的。
小松鼠把狐狸说的话告诉了小兔子。小兔子一听,心里想:狐狸和小松鼠都说葡萄是酸的,那一定不能吃!
这时,来了一只小猴子。他望望架上那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摘下一串就要往嘴里送。小兔子连忙说:“不能吃,不能吃,这葡萄是酸的!”
小猴子笑着问:“你吃过吗?”小兔子摇摇头,说:“我没吃过,可是小松鼠说葡萄很酸。”
小猴子又问小松鼠:“你尝过吗?”小松鼠也摇摇头,说:“我没敢尝,狐狸说这葡萄酸得很呢!”
小猴子听了,大口打口地吃起葡萄来。小松鼠和小兔子见他吃得这么开心,也尝了一颗。啊!真甜。
小松鼠和小兔子真不明白,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创
老师问: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
学生们很踊跃地举手。
“狐狸不想让别人吃,所以故意说葡萄是酸的。”
“狐狸想先把其它小动物骗走,他再找架梯子爬上去摘。”
“狐狸自己吃不到,也不想让别人吃。”
……
总之,狐狸很狡猾,很自私。
再后来,问: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
孩子们不喜欢的是狐狸,因为它狡猾自私,大多数孩子喜欢的是猴子,因为它聪明活泼。
面对如此高度统一的“感觉”,我忽然想到:假如葡萄真的是酸的呢?
自然界里的动物有谁是谁非吗?我想没有,虽然我并不非常清楚狐狸或者其它被我们冠以恶名的动物的习性,但我想,它们总是为了生存,而非故意害“人”吧。当然,在拟人化的寓言里,在我们长久积淀下来的文化意识中,狐狸确实不怎么讨人喜欢(除了蒲松龄的善良的狐仙们)。
在这里,因为葡萄是甜的,狐狸便更显“狡诈”。但假如葡萄是酸的,课文的表述会完全不同吧。
狐狸会成为稳重、勇于放弃的表率,而猴子则成了莽撞、不知轻重、“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例证。
小松鼠和小兔子,原本教参中对它们的定位是:善良,轻信,也会变成善良,热心。
其实,我倒觉得,不管在哪一种情境下,最应受到批评的就是小松鼠和小兔子。
也许狐狸的那句话只是为了安慰自己:反正是酸的,吃不到就算了。它也许并不知道旁边还有其它“耳朵”。但偏偏这句话被“善良,轻信”的小松鼠听到了,于是错误的定论被传播开来,只因为它觉得“狐狸很聪明”。
为什么它不能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一下呢?以它的天赋,完全可以很轻松地爬到葡萄架上,即使怕酸不敢尝,也可以辨一下颜色,闻一下味道,再小心翼翼地咬一小点,那样就会知道真相,而不会又把错误的信息传递给小兔子,阻止了小兔子的尝试。
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小松鼠和小兔子呀,“善良,轻信”,听风就是雨,急急忙忙地传播着不知从哪里得来的权威消息,满怀善意地阻止着他人的探索与尝试。而有时善意的劝阻比恶意的拦截能更有效地使人丧失斗志。
因为最终证明葡萄是甜的,它们的疑惑不解是指向狐狸的:为什么狐狸硬说葡萄是酸的呢?好象是经过一场激烈的争论,狐狸逼着它们相信这一点的。其实它们最该问的是“我为什么会轻信狐狸的话”,假如它们想到了后一个问题,也许就离小猴子的聪明不远了。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创说到小猴子,我觉得它在这里最可爱的不是聪明,而是它的追根究底与主动尝试。我们更缺乏的是这种人。
但,假如那葡萄真是酸的,小猴子的命运恐怕会很不乐观。首先,小松鼠和小兔子们就会不遗余力地嘲笑它,或者作惋惜状:怎么就是不听劝呢?看看,吃亏了吧!进而,会另有声音说:小猴子太莽撞了,你看它,“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摘下一串来就要往嘴里送” “大口大口地吃起来”,真是太急功近利了!甚至幸灾乐祸:猴子平时仗着自己有点小聪明,谁也不放在眼里,这回,栽跟头了吧!于是,它在被酸得龇牙咧嘴的同时还要承受各种嘲讽与打击,从此一蹶不振也是有可能的。
现实中也不乏这种例子。
许多名师“一节好课走天下”,不是他们不会上其它课,而是他们输不起。
一个社会民主、科技要发展,要有一批敢说真话,敢于尝试新事物的人,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宽容的社会环境,保证这些人不会因说真话,或者主动尝试失败而去惩罚他,嘲笑他。
假如葡萄真是酸的,也让我们为小猴子的质疑与尝试而鼓掌。这样,“小松鼠和小兔子”会少一些,“小猴子”会多一些。我们的社会也就更可爱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