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想到了王阳明。却不是想到他的心学思想集而大成,他的知行合一教育理论,他的军事才能平定叛乱,却只是想到了他身入“万山丛薄,苗僚杂居”的贵州龙场,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生存环境极其恶劣。而且,这里住的基本都是少数民族兄弟,语言不通。只有少数从中土逃亡过去的人,他们大多都是在内地犯了官司无处躲避而远遁此处,正好可以帮忙做下翻译。
在龙场,活下来也确实不容易。举个例子吧:有一天,王阳明突然看到了三个从北京来的人——一名官吏带着儿子和仆人途经龙场,在一户苗族人家里住了下来。王阳明隔着篱笆看到他们,想去拜访下(这地方来个外人确实难得)。但当时正值阴雨,天也有点黑,王阳明想想就算了。第二天一早,王阳明派人通报,却发现三人已经走了。中午,有人告诉王阳明,蜈蚣坡下面死了个老人,旁边有两个人哭得很伤心。王阳明有些伤感:肯定是官吏死了。黄昏,又有人来说:“城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叹”。第二天,又有人从蜈蚣坡来,说:坡下有三具尸体。
这位不知名的官吏,和他的儿子、仆人,全部死在了龙场的荒郊野岭。
这位官吏大概也是因为被贬官,而从北京前来的。类似的经历让王阳明心生不忍。
他埋葬好三人后,王阳明写下了一篇千古传诵的祭奠文字:《瘗旅文》。在王阳明看来,吏员之死,几乎是必然的。
王阳明说,他们一路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外临瘴疠,内存忧郁,怎么能免于死亡呢?我知道他们一定会死,只是没有想到会这么快啊。
确实如此,“职业生涯”的巨大落差,身体的高度疲惫,极度恶劣的生存环境——面对心理和身体上的多重煎熬,真的很少有人能扛下来。就算扛下来了,也得脱好几层皮。但王阳明却异常坚韧地活了下来,而且活得很好。在这个是人就得脱几层皮的地方,他不仅没有走向“死地”,反而完成了生命中的“脱胎换骨”。 王阳明是怎么做到的?他在《瘗旅文》中,也讲出了自己的心得: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二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翻译一下:我没有一天自怨自艾,恐惧忧伤。
原来活下去的秘诀很简单:心态好。
这个我也有体会啊,一个人的心理状况,确实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身体状态。我昨天给学生开班会,还说我看我们班很多学生比刚来这里的时候变得好看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心态好了,由原来的内心忧郁愁容满面,到现在心平气和渐露笑容,古人讲相由心生是很有道理的呀!
人在遭遇重大挫折时,能够撑下来,往往靠的是那“一口真气”。应该说,君子人格,是支撑王阳明龙场生活的重要精神力量。在龙场,王阳明将新建的小木屋命名为“何陋轩”。随后,他又在附近建了座“君子亭”。
《论语》记载,孔子想搬到九夷(淮夷)去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龙场,同样是“南蛮”之地。而龙场的小木屋,也绝对算得上“陋”了。但王阳明却叫它“何陋轩”。
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王阳明也从来没有忘记他想做的事。他想做第一等人:圣贤。为此,他日夜端居澄默,苦心思索。
龙场,一个普通的深夜。人们都已入睡。万籁俱寂。最终,在一个月明星稀之夜,王阳明先生从噩梦中惊醒,不是恐惧而是狂喜地喊叫起来:我知道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从前向心外寻求真理,大错特错。一切真理,皆在我们心中,不在心外。
这就是彪炳史册光耀千秋的龙场悟道,它标志着阳明心学就此诞生。
千圣皆过影,良知是吾师。王阳明不入龙场,势必难以悟道。有时候,生活就是这么不讲道理,谁都难免遭遇挫折。我们有时确实可以在挫折中进步;甚至由于被逼到墙角,爆发出想象不到的能量。
面对挫折,不管有多少希望,我们只有一条办法: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它。从现实出发,自己找路去走。
今夜,狂风怒号呼啸而来,吹倒大树压断电线,使天地之间一团漆黑。我只身卧床,念及自身境地,不由遥想千古圣贤阳明先生,谨受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