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大于努力,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做出自认为正确的选择,只是为了撞得头破血流证明过来人曾经告诉过我们的经验。或许这就正是因为我们年轻,因为我们还有自己的倔强,因为我们还想用双手舞动成翅膀在天空翱翔。
作为一名在读博士研究生,最近深刻体会到了选择不同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以及面对不同选择自己所感受到的迷茫与困惑。第一个选择,关于读不读博以及在哪里读博。我自己的研究生阶段过得相对充实与丰富,研一上基础课的同时在导师的引导下很快进入课题研究,在第一学年结束就已经发表一篇SCI论文以及三篇EI论文,不得不说正处于副教授阶段的导师提供了大量的指导与帮助;再之后的第二学年,考虑实验室项目合作需要以及自己未来的工作意向,便在某研究院所完成自己的项目交流与论文写作。也正是由于自己在研究生阶段分别经历了科研成果所带来的成就快感以及工作岗位中生活的单调乏味,致使我原本打算留所工作却转而考虑要不要读博。当时跟研究所内的几个博士分别咨询了意见,结果是几乎没有人赞成我读博,而即便是赞成其建议也是要出国读博。当然除了博士们的建议,我也咨询了个别硕士,不难想象,我得到的更多是赞成票,因为他们都觉得自己的发展遇到了瓶颈,而博士的起点和平台无疑是他们所羡慕的。博士反对,硕士支持,这种围城效应显然对我的决定没有太大帮助,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我决定读博的最大原因,恰恰可能是研究院所臃肿的组织机构、低下的办事效率以及错综复杂的人脉关系给我带来的厌烦心理了。
现在自己已经博士二年级。接触了更多的人和事,也有资格来审视这一个选择了。首先读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就应该出国读,除非碰到一个其名为伯乐的博导( 我想在中国所占的比例远小于二八定律的20% )。随便举个栗子说明一下,我目前所在学校近期新引进一位教学岗的讲师,国内研究生,法国博士,同时在香港和法国做过两站博后,年纪轻轻,也算是事业初成。反观其下一届研究生师弟,国内博士第五年,苦于毕业,不好主观臆断他毕业后去企业的发展如何,但我敢断定在学术上,这位师弟难以企及他师兄的高度。无需多言,高下立断。回到我决定读博时的参考标准,作为过来人的博士所提供的意见无疑也是更胜一筹。印证了伟大领袖那句,没有实践(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接下来再说一下前不久让我苦恼和困惑的选择。受够了实验室的脏活累活,于是和老板哭着闹着要申请公派出国交流一年,老板虽然不愿意但还是无奈的答应了。当然,虽然我要准备出国的各项事宜,实验室的活也是丝毫没有减少。回顾那段黑暗的时光,每天都是在实验室忙完科研,然后回到寝室继续熬夜到凌晨一两点陶瓷外导。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持续向世界一流高校发出五十多封邮件后,终于看到了回头客。这些回头客虽然包括了很多拒信,但是总要比一直石沉大海好得多。其中愿意发给我offer的有三个高校,按照QS世界大学排名依次是:爱丁堡大学,杜克大学以及慕尼黑工业大学。虽然我清楚的知道每个学校的优劣,但是感觉自己依然没有做出最有的选择。首先,爱丁堡大学的排名最好,外导实力更强,实验设备齐全,实验室团队也更加健全。杜克大学,声誉最好,其他排名其实远超爱大,外导个人能力也很强,在专业领域顶级期刊发表众多学术成果;但无奈其刚开始组建实验室团队,研究方向单一,我的兴趣也不大。最后再来说说慕尼黑工业大学,外导的研究方向跟我最为接近,同时学术水平也很高,在领域内顶级会议期刊答辩大量论文。但是缺点就是德国的语言环境不如英美好,同时慕尼黑工业大学在国家评审依据的QS中排名相对较低。
可能也是由于当时陶瓷外导备受煎熬,因此当爱丁堡大学的教授首先发给我offer时,我便打心眼里放弃了其他学校,毕竟爱丁堡也称得上是个世界名校。然而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多少还是有点后悔当时没有与杜克大学以及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教授进一步沟通,了解其实验室的研究情况以及我可以开展的工作。同时也后悔当时没有听朋友的劝告,多拿几个offer以便自己最后再做选择。所以当自己听到清华的一个小伙伴陶瓷了N多教授,同时手握几个offer时,也会打心眼里骂自己很傻很天真,too young too simple。但是如果说重新让我选择一次,我会选择哪个?也许是杜克,也许是慕尼黑,也有可能还是爱丁堡。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自己不清楚自己想要的,对自己没有一个清楚的认知。我想这也是需要尽快找到答案的,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然后为人生目标付出最大的努力。
最后告诫自己,人生不设限,脚踏实地,做好准备,迎接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