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dge这个词,我们常常用来形容别人。
当某个瞬间我突然意识到我评论他人对自己Judge时,本身也是一种judge
这样的时刻,我感觉到自己成长了
当我们的认知迭代后,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是用新的认知去judge那些和过去的自己一样的人,评论他们根本不懂得如何以更合理的方式更开阔的视角更先进的midset去看待事物,其实当我们这样想时,我们已经进入了新一轮judge的怪圈中。
这样的事情在自己身上就反反复复发生。
比如当我第一次理解非暴力沟通四要素的妙处时,特别开心,觉得从此后我对沟通的理解又深入了一步,当我再遇到事情时,我会用非暴力沟通的心法去评论一个人是否懂得沟通,评论的结果可想而知,我把人划分成了不同的类别,A是沟通高手、B的沟通太粗暴了、C马马虎虎吧....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关键在于,我是否以非暴力沟通的沟通心法为准绳去粗鲁地判断一个人,而不是进入更积极主动的沟通状态,真正地去和ta“沟通”。
我发现一切知识的终极价值在于,这个知识是否能解决问题,是否能让自己遇到问题时更平和。
在吸收知识时,第一步是逻辑上的吸收和理解,有个模糊的判断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实现真正的转化,促使我们行动上与以往有所不同。这几年我接触过很多新的概念,但大多数都止于第一步,只知道怎么是更好的,怎样是欠妥的,就像一个评论家,变换着视角对周围的世界指指点点,以为自己“丰富”了大脑,其实真正的丰富映射的结果是内心的平和。
如果学习了非暴力沟通,仅仅知道哪个人在哪个要素上没有处理好,那其实是没有用的,和不知道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但如果能引领自己从哪个要素上去加以引导,促成更好的沟通结果,那就是真正的有效学习。
突然觉得世界上其实是不存在什么“道理”的,道理都是后人总结出来的,是帮助人们在复杂的信息中更好的认识世界的。可是我们常常被道理“绑架”,本末倒置。
吾日三省吾身,我记得大学时和一个自己很崇拜的学长聊天时,有一次他说起每天他都会反省一下自己今天都做了什么,当时觉得好可怕,觉得这样活着也太累了。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我懂的“道理”和“言说”越来越多,我发现所谓的“反省”其实不是一个需要每天花几分钟的动作,而是一个状态,一个谦逊的主动面向生活取经的状态。
喜怒哀乐的酣畅淋漓,与内心的平静,并不矛盾,愿我心随岁月沉淀而纯澈
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 ”the authentic in our lives which is life experience, not knowledge.
人的行为过程就是创造自我的过程,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方式能证明自己的存在。
人是自由的,包括自由地选择被禁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