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国英绘画的实践,走的是一条师承传统之路。他笔下的山水师古能化,磅礴中藏灵秀,淋漓中见幽邃,画中的高山峻岭,烟霭云霞,流泉飞瀑,皆在清新隽永的笔触中,蕴积着空灵澄净的妙境,借以实现古人“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的审美理想。这似乎承接了传统工笔山水的文脉,但在沿袭古人的过程中,他也融入了个性化的主张。所以,他的作品应是借古开新、物我融合的产物。
贾国英长期涉猎古代经典,对传统精髓如数家珍。他将工笔画的严谨之风应用到作品中,构成对山水精工细致的刻画。无论是雄伟的山体,还是蒸腾的云霞,抑或繁茂的树木,皆从自我感受的出发,顺乎各自物性,曲尽万千姿态,尽显造化的鬼斧神工。同时,画家在刻画客观物象的神似之外,亦注重主观精神的表达,构建了工写相合的审美形式。画家遵从以线造型的古典审美原则,讲究线条的力度,常用工笔之法勾勒山水的轮廓,使自我感受有着个性化的表达。
贾国英的精工山水,笔线严谨而内蕴丰富,充满了山水意象的力度和质感,使画中的山峰更加峭立挺拔,颇具精妙伟岸的气势。画面所呈现的富丽润泽之感,往往令人产生唯美而诗意的美妙遐想。此时的山水好像浸润在唐诗宋词的诗境中,映现在画家内心深处的灵魂里,那些有关自然的理解和感悟,都化作严谨的笔墨,在画家的笔下不断绵延。这是画家由神遇到物化,再到迹化的过程,其间传递了画家从生活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属于心物交融的审美体验。
在绘画探索中,贾国英以现代人的审美视角进行创作,在饱满的构图中尽显山水色彩的魅力,特别是利用独到的渲染手法,将画面的辉煌效果和墨色的沉郁凝重结合起来,形成对比性强,富于纵深感的氛围,充满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显然是吸收了宋元绘画的某些理念技巧,并融汇在个人的审美体验中,从而形成极富创造力的个性符号。贾国英在以工笔为主体的作品中,将山水意象转化为极富浪漫诗情的审美想象,并赋予清丽脱俗的审美特质,营造出端秀高雅,含蓄隽永的画面情境,充满“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悠然回味。《庄子·秋水》篇云:“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庄子认为,可以用语言议论的,是粗大的事物,可以用心意传达的,是精细的事物,而其它一些事物,则不可言论。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妙之境,正是贾国英精工山水的独特之处,笼罩着深奥和神秘的色彩,在意境、韵味等方面有着别开生面的表达。此时,贾国英笔下的山水意象不再是客观具象的准确表达,而是倾注了画家的生命感悟和审美理想,蕴含了比表象更丰富的精神内涵。技法与趣味的融合,画意与诗境的统一,令作品产生了象外之奇,画外之意的无穷余味。画家这样的表达方式,无疑是传统文人审美旨趣的一种延续,使画面内外充溢了含蓄的古典诗意美。那些光芒笼罩下的璀璨山水,是映在画家心灵上的美妙幻象,代表了中国传统所提倡的“错彩镂金,雕聩满眼”的美学追求。可以看出,他并不着意于山光水色的真实还原,而更注重色和墨的完美融合,通过饱满的构图,浓艳的色彩,营造出气势磅礴,如临仙界的奇美妙境。
近些年来,贾国英不断尝试着对不同的笔墨技法进行重组,对中西绘画的多种元素适度融合,打破了传统工笔山水的章法和秩序,保留应延续的内容,舍去该摒弃的部分,让新旧的融汇与更替在转化中逐渐升级,最终演绎为传统山水精神和现代审美的交集。画家通过多年的水墨实验,创作出大量具有古典审美底蕴,画面形式新颖的工笔山水作品,在格调、韵味、意境等方面升华到更高的层面,呈现出个性化、创造性的清新面貌。这一跨越性的变革,引发了人们对工笔、写意技法的重新认识,在客观上推动了当代工笔山水的拓展与进步。因此,他画中的山水意象严谨却不刻板,往往静中寓动,气象万千,经由墨色的相互作用,浮现山水生命的盎然气韵。
贾国英,1962年生,字琼,润垚斋主,曾署一峰。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北京书画艺术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画院贾国英工作室导师、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书画特供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委员会艺术中心副主任,中国民协民族书画艺术交流中心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画家。199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