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行动才有改变,行动是改变的开始。
相信有许多同学看到这一篇文章会觉得有点意外,有两条信息深深地刺激了我,让我决定改变,并马上付诸于行动。有行动才有改变,行动是改变的开始。
先说第一条信息。也许会问我:“你的第一篇讲述了什么?”坦率地说,这个问题一下子难住我了,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才更好。因为第一篇就是开场白,讲了许多问题,显得比较松散,主题不够清晰明确。
我马上就意识到了问题,一篇文章的主题越单一,人们接受信息的效果越好。因此马上就改变了想法,每篇尽量只谈一个主题,并且篇幅不宜太长,因为说理性的文章篇幅长了,阅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可能会成为一个负担,结果反而不知道文章在讲什么问题。篇幅短一些,会更方便于大家利用碎片时间重复阅读,做到温故而知新。
但是如何改变呢?如何建立正确的信念?这就需要有一个舞台和一个激励计划来让每一个人都愿意参与进来,通过行动来强化信念,开始一场美好的改变。所以在第一篇中也释放了这样的信息,这是基于需要。
有许多同学能对这样的信息给予正确理解,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计划,而有些同学只是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广告,这样就可能会产生一些不满情绪。这样的不满情绪显然会妨碍这部分同学继续带着良好的心态继续接下来的课程学习。
美好的改变
不过我认为,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厨师端出什么菜,我们就吃什么菜,不要去设想厨师将会端出什么菜,也不要和厨师讨论应该端出什么菜,毕竟众口难调,否则就会失去享用美餐的好心情;心情不好了,再好吃的菜到了自己的嘴里,恐怕也很难吃出味道来,对吧?一年之后我们不妨再对“成长系列课”这道大餐做一个综合点评。现在需要抛弃一切杂念,因为我们有着一致的共同目标,那就是“美好的改变”。
羊群效应
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人并不会把自己的不满“孤立地”表达出来,因为有时候把自己的不满表达出来反而会成为自己的一个问题,因此人们会审时度势并遵循利己原则来主导自己的言行。之所以使用“孤立地”这个词汇,就在于还有一种情况叫“羊群效应”,“羊群效应”只会发生在群体中,“领头羊”有着属于他自己的利益主张,而跟着“领头羊”跑的羊群都是盲目的和非理性的,羊群跑向正确的方向还是跑向错误的方向,不取决于羊群,而只取决于“领头羊”。“擒贼先擒王”就是先拿下“领头羊”,拿下了“领头羊”,要么驯服羊群,要么会让羊群一哄而散。
情绪
许多不能很好控制情绪的人虽然把自己的不满情绪发泄出来会觉得舒爽,却也给自己制造了新的问题,因为大多数人对别人朝他发泄的不满情绪不可能无动于衷,他们基本上会本能地采取防守反击策略,这样就形成了冲突。
所以,不能很好控制情绪的人,永远把自己放在了冲突的位置上。比如,如果妻子情绪自控能力差,那么就会和丈夫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妈妈情绪自控能力差,就会和青春期的孩子之间经常发生冲突。
聪明的人能够敏锐地发现别人的问题,并也能找到自己之所以要表达不满的所谓的合理性理由,但有智慧的人却能够很好地控制情绪,不会把自己扔到一个冲突的环境或容易造成冲突的局面中。因此,与其用你的行动告诉别人你是一个聪明的人,不如用你的行动告诉别人你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因为聪明会反被聪明误,而有智慧的人能大智若愚,总是能让自己处在有利的位置上。
情绪自控
那么情绪是怎么形成的呢?如何实现情绪自控?情绪的出现是基于一个人的心理需求,只要能控制自己的心理需求,就能控制自己情绪的阀门。情绪问题以后会细细为你讲述,现在不细说。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向老师表达不满,并使用了“坑爹”这样的批评口吻,你认为这个学生能够跟着这位老师学到东西吗?显然不太可能,因为他的行为强化了他的“这个老师不值得信任”这样一个信念,而这样的信念又会主宰着他的行为,让他拒绝接受这位老师的知识传授。因此,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信念;有什么样的信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这就好比一个极度痴迷于“爱情”信念的人,一旦失恋就有可能作出“消灭自己”或“消灭对方”的惊人之举。
信任
在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信念就是信任。一个不相信别人的人,怎么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呢?问题是,我们很多人从来就没有意识到“信任”是自己的一个信念问题,而是把“信任”当作是某些因果关系下的一个合理性结果,也就是说“信任”需要“理由”。
比如,许多妈妈会对自己的孩子说:“孩子,妈妈也很想信任你,可是你这样的表现,怎么能让妈妈信任你呢?”妈妈需要孩子给出一个信任理由,而孩子显然给不出什么好理由。妈妈一看孩子愣在那里给不出理由,就更加确信并强化自己的信念“不能信任孩子”,在这样的信念支配下,妈妈就会更加严格地要求孩子的言行,把自己的神经绷得很紧张。而孩子接收到妈妈的不信任后,就会本能地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并形成与妈妈言行相匹配的自我认知,来适应和妈妈的关系。这样就造成了一个恶果,得不到妈妈信任的孩子,也就失去了自信,并且也不懂得如何去信任别人。
以后会重点讲述妈妈和孩子的关系问题。这里的举例就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在有些情况下,“信任”的确需要“理由”,在有些情况下,“信任”只是因为需要“理由”,一切取决于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或需要。比如说,一个陌生人向你借钱,你当然需要一个可以信任他的理由。但是,如果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向你借1000元钱应急,我想你有可能会把钱包拿出来对马总说:“这里有2000元钱,您看够不够?”
但是在妈妈与孩子这样的关系下,“信任”必须是无条件的,必须作为一个毫不动摇的信念。妈妈只有信任孩子,才能给予孩子理解,宽容,温暖;才能让孩子活得阳光,活得健康。妈妈们不妨想一想,一个才几岁或十几岁的孩子,怎么不需要理解,怎么不需要宽容,怎么不需要温暖呢?有很多妈妈就是因为不信任自己的孩子,与孩子交流就是摆出一张冷冰冰的脸和发出一连串刺耳的训斥声。
妈妈有了情绪,可以拿孩子出气;孩子在母亲呵斥后也会有委屈之类的情绪,那么孩子的情绪朝哪里发泄呢?很多妈妈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坏”孩子会拿自己的同学出气,“好”孩子却只能憋着。好孩子的情绪找不到出口发泄出来,情绪压抑久了,自然就会形成一些心理问题,比如会表现出情绪暴躁。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每一个情绪暴躁的女孩背后,都有一个情绪暴躁的妈妈。
我有一次去亲戚家里,那位妈妈对上初中的男孩说:“你长这么大了还尿床,羞不羞啊?”后来我和这位妈妈说:“对孩子不要那么苛刻,孩子尿床是因为你经常呵斥他的结果,孩子有情绪,最终以尿床的方式发泄”。后来这位男孩虽然考上了大学,但对自己的母亲非常痛恨,以至于对女同学也产生了排斥心理,觉得和他交往的女同学都有点像他的母亲那样管着他。
一切都是因为缺乏信任。没有将“信任”视为自己的一个信念。
我的朋友们都百思不得其解,问我:“你为客户干了那么多事,不怕客户一方面继续盗用你的创意,一方面以不满意为理由让你全额退款吗?”我说我一点儿都不担心这个问题,“不满意全额退款”是我带给客户最好的信心保证,这项商业模式要求我必须信任客户而无须客户向我提供理由或担保。
人都是将心比心的,我无条件地信任客户并将这种信任充分地传递给客户,必然会让客户自觉地做一些他们认为他们值得信任的事情,来回馈我对他们的信任。
如果我是烂人一个,对方必然会做一些烂事来对待我。如果我是绅士,对方也必然会表现出绅士的样子来。因为我懂得人性善用人心,所以基本上没有碰到什么催款难或者客户不给钱的情况,而我的同行基本上都在抱怨收款难,然后就设置了许多条件来卡客户,让客户不舒服,结果客户必然也会做一些让我的同行不舒服的事情。
态度
我想说的是,我们对别人的态度,决定了别人对我们的态度。我们只有充分地信任别人,才能换回别人对我们的充分信任。因此,我们永远不要做关系交往中的被动者,因为如果我们将自己放在被动的位置上,事情的结果就不在我们的掌控中,就可能会出现我们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我们要主动地去充分信任那些我们必须通过信任才能解决问题或实现良好结果的人,比如,父亲和母亲必须去信任自己的孩子,无条件,充分地,并且要热烈地表达出来,不要有所怀疑,不要有所保留,这样孩子必然会以更健康的成长来回馈父母的信任。父母永远不要在孩子面前摆派头耍威风。
如果这篇文章能让你收获到“信任”这样一个信念,那么我要恭喜你获得了一项在与别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能“化腐朽为神奇”的武器,你的世界将因你的“信任”而变得格外明朗。
付出
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的共同目标是通向自由和幸福,我希望所有参与学习的同学从现在开始把你的“付出”扔掉,不扔掉你的“付出”,我们可能会在某些条件的刺激下又回想起我们的付出,难免让我们会产生一些心理不平衡,一旦成为困扰,那么我们前面的学习就可能功亏一篑。就像恋人之间或夫妻之间闹矛盾一样,女方经常会抱怨说:“我对他付出了那么多,他凭什么要那样对我?”钻进了“付出与回报”的圈套中去想问题,注定了永远找不到自己所认同的“合理性”解释。
因为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比金钱还要重要,比如做事情的气度,看问题的境界。总之,“你对于我很重要”。相逢是缘,我们能在一起走多远是多远,如不能继续走下去,也不妨存续友谊,轻轻地握手道别。
写到这里,才发现今天这篇写得还是有点长,本来是想减少篇幅,让阅读更容易一些。
在以后的课程中还会多次重复到前面的一些观点,许多观点只有在反复多次重复之后,才会从观点上升到信念层面。希望大家能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