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云端研课,相互看见促成长

云端研课,相互看见促成长

作者: 张浩永恒之旅 | 来源:发表于2020-04-04 13:34 被阅读0次
    龙美校园的一朵小花

    周五(3月27日)上午,刚刚结束一周的数学课,朱莹老师和侯慧老师就把数学教研课链接发在群里,方便老师们合适时间观看,考虑得细致入微。

    我看了之后,不尽感慨,两位老师的课设计得当,上得用心。

    一.朱莹老师《混合运算》练习课

    1.音乐开启数学学习,并贯穿始终

    提前几分钟,播放经典儿童音乐视频,让“早到的人儿有奖励”,盼望着,盼望着,数学课来了!

    师生一起欣赏!

    做练习时,《苔》响起,孩子们在悠扬的旋律中,大脑高速运转,神清气爽。

    当理性的数学学习加入感性的音乐熏陶,数学变得有温度。

    2.周三优秀作业展示

    树立榜样

    首先,展示两位同学的作业,在对比中引出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然后,出示众多孩子的优秀作业,一一念出他们的名字。

    二年级孩子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看得见的榜样和问题,加上老师娓娓道来的语言介绍,孩子们不仅知道了错误原因,而且也知道了正确写法。

    闪亮登场的诸多榜样

    要不要一一亮出名字?

    对于老师来说,这名字是一群人,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名字是唯一的,所以,朱老师说:“生活从不辜负每一个努力的孩子”。

    实际上,看完这个不足1分钟的展示后,我心里涌出的是感动,这1分钟的背后,是一次次下载作业图片,编辑图片,设置动画,这需要多少个1分钟啊!

    3.小主播,大讲堂

    龙美学子展风采!

    第一个学生,家里竟然有小黑板,还提前把算式写好,讲起来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引得其他孩子不住感叹,甚至有其他班的孩子追问“好厉害,他叫什么名字”。

    看,“小主播”不知不觉中收获了粉丝!

    第二个孩子,第三个孩子,第四个孩子,第五个孩子……如果说第一个孩子是精心准备,那么后来的孩子也都是有备而来。孩子们是如何做到这样从容?!令人惊喜。

    这些做过的习题,通过同龄孩子的语言刺激,借由老师的指导点拨,重新搭建起来。

    5、完成练习,拍照上传

    相隔多地,同步互动

    “小螺号”和“花儿”让人刮目相看,看似不起眼的操作,实际上需要养之有素才可以。

    6、布置作业,开启前测

    相信孩子,孩子便迸发出极大的讲题热情。

    为基于前测的教学奠定基础

    学习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听课,第二个过程叫做讲课(即讲题),合起来就是 “听-讲”,最好的学习是“听-讲”结合,擅长听的孩子,学习很棒!擅长讲的孩子,创造力很强。

    “听课”更多的是一个被动接纳知识的同化过程,当知识作用于生命个体时,都会被个体过滤和改变。这就是说,当我们讲一个知识时,有的孩子因为内在认知结构达到了而顺利同化,外在表现是能很快理解并初步应用;有的孩子因为内在认知结构还没有达到这个层次,他就会产生困难。举一个极端的例子,给一个婴儿讲脱式计算,婴儿能听懂吗?刺激导致反应的模式是不合适,刺激经由学习者内在结构的同化方能产生反应,这个道理皮亚杰讲得很清楚。

    当知识作用在于生命个体时,这种变化的深浅源于个体原有认知结构的高低,只要认真听课,同化总在发生。

    “讲课”在孩子那里叫“讲题”更合适,“讲题”更多的是一个主动输出知识的同化过程,孩子借助重新组织的主动过程,加速同化过程,加深同化程度,同时,经由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自己的原有认识得到确立或纠正,使孩子达到讲题之前难以达到的发展。

    “我本来还模糊,讲着讲着,把自己讲明白了”就是同化被加速加深的外在效果,内在的是认知结构的丰富和优化,这就好比一个得到升级的电脑一样,下一次处理信息时,它会更好更快,对于学生来说,一节课接着一节课的不断练习,能够使学生达到一个良性的教育学循环。

    二. 基于“前测”,分层设计

    ——侯慧老师《两级运算》新授课

    1.错题重现,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

    2.利用前测,分层次展开教学

    核心知识的必要背景

    网络授课中交流的局限性凸显了前测题的重要性。

    首先,提前设计好前测题;然后,收集学生的解题方案,在课本内容和学生方案中寻找平衡点,生成教学设计;最后,付诸实践,这里面的每一项工作都是挑战!

    但是,侯慧老师的课让我十分欢喜。

    (1)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

    侯老师借助直观图娓娓道来,展示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平平淡淡,这平淡都在为后面的认知冲突做铺垫。

    (2)“7+4×3”来了。

    分层设计,逐步展示

    首先,展示前两种方法,在圈圈画画的对比分析中,学生明白了第一种方法的错误和第二种方法的正确。

    于是,借助具体的情境,孩子们第一次接纳“有加法和乘法,计算时应该先算乘法”。

    第二次冲突,源于对方法3和方法4的判断,前测题暴露了孩子们的元认知,各种错误都要接纳,孩子们只是找到了一种不正确的做题方法。

    华应龙老师说:“学生出现各种错误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认识与分析这些错误,从而将这些错误当成教学资源,进而让学生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方法3引出“不需要加小括号,数学表达要正确且简洁”,方法4则是把“运算顺序中先算乘法”和“脱式计算每一步要一一对应”搞混淆了。

    (3)迁移“先算乘法”的经验,靠直觉展开“先算除法”的教学。

    “先算乘法”迁移出“先算除法”

    (4)对比归纳出不含小括号的加减乘除的运算顺序,并渗透原理。

    在大背景下,审视运算顺序

    站在“先算高级运算,再算低级运算”的大背景下审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渗透原理,使学生对这种规定的合理性有进一步理解。

    3、练习

    4、课堂小结

    小结

    个性化的成长,离不开共同体内每一个人的相互看见。

    “在研讨教学问题时,比起事前的研讨来,开展事后对教学过程的反省,针对实际的事例进行相互学习更为重要”。

    “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议论只会彼此伤害。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分享,以达到教研的目的,因此,互相讨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

                  ——《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学

    想起3月14日第一次“云端研课”时,柳雪老师和我说:“让我们第一个展示网络直播课,抛砖引玉”。

    不想这句笑言成真,3月22日,张盼老师和孙艳艳老师的课匠心独运,本周的课精彩纷呈,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棒,这种彼此看见和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附:两位老师的【研课记录】

    热烈讨论,细心记录 热心讨论,细心记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云端研课,相互看见促成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rod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