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行了吗?

作者: 徐立华 | 来源:发表于2021-11-11 21:18 被阅读0次

    “U”行了吗?

    靳伟老师谈学习的新特征

    ——听张小永老师访谈靳伟老师:学“U”以“U”行

    9月19号晚上吴国珍老师和吴虹校长在互加计划的CCtalk平台上组织了一个帮助我们升级自我认知的U型理论先行者的访谈——张小永老师对靳伟老师的访谈。

    负责访谈的是张小永老师,他是U型理论持续践行者和传播者,u.lab中国核心团队成员,UField发起人和共创催化师,也是u.lab中国社群联结者和建构者和ICF认证教练。

    张小永老师访谈靳伟老师,靳伟老师是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与心理学院(教育干部学院)讲师。他的研究方向为教师自我研究、教师教育教学法、新教师、卓越教师和实践型教师教育者专业学习与发展。靳伟老师从2017年开始接触U型理论,目前正在尝试将U型理论运用到教师学习与发展的项目设计与实施中。

    通过聆听这次访谈直播,让我对学习的认知又有了新的提升,在访谈中,靳伟老师对学习的新特征说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1.学习者需要一定的场域作为背景

    他说学习者的环境需要布置得和学习内容相匹配。环境对学习是有影响的,这一点我们可能都不会反对,但是可能一些人却忽略了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创设,我见到过很多没有任何设计和装饰的教室。

    关于场域的背景设计,我想到了李红霞校长的一个教育目标:幸福教室。李红霞校长的幸福教室的精心设计和打造和靳伟老师的这个观点是很类似的。从大的方面讲,我们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或者是学生,我们就需要为他们创造什么样的环境,幸福的孩子需要生活在幸福温馨的环境中。再细化一下就是靳伟老师说的学习者的环境要和学习的内容相匹配,我曾经见过一个双语幼儿园的教室布置都是用双语设计的,我想这就是一种和学习内容相匹配的环境背景。

    我还记得一个在外语方面非常有成就的人讲述他学习外语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他说忽然有一天他想到了一个学习外语的idea,于是他花费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把家里所有的物品上都贴上了写有对应的外语表达的小纸条,从那以后他就养成了把能看到的事物都转化成相应的外语的习惯,这样坚持下来他的外语水平不断提高。我想这也是学习场域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教育的智慧总会有类似之处,我想是因为这些在学习方面真心、持久投入、付出、专研的先行者给我们点亮了灯塔,让更多的探索者有了前进的方向。

    关于学习场域,靳伟老师说学习者之间需要一种彼此亲近的氛围,愿意倾听。我们也都知道学习需要一种和谐、开放的氛围,只有大家愿意亲近彼此,敞开心扉,这样的学习场域才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创意和收获。

    彼此亲近的学习氛围对于我个人而言,体验最深的是我参加吴虹校长组织N师学院第六期:对话孩子的学习,在塔塔教练的引领下我们的小组学习就是进入了那样的场域之中,那是一个彼此敞开心灵,彼此亲近、彼此倾听和愿意互相帮助的场域,那个场域中有一种温暖的力量在流动,那种力量推动着我们一起往前走往前走……

    关于学习场域,靳伟老师还说了一个物理空间的现象,他提到了我们教室里面常见的一排一排的座位布置,一排一排的座位的确是我们教室里面最常见的摆放形式。但是这样的布置不利于学生们进行集体的或者是团队的讨论与共创。所以我发现不少教师在上公开课的时候都会让学生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方式进行座位摆放,以便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由此也可以看出我们教室里面常见的一排一排的摆放方式在物理空间上会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一种距离感。

    关于教室的布置,靳伟老师还提到了教室的文化氛围,以前我不知道教室的布置是为什么,也不知道其中的道理,随着学习逐渐认识到了教室的文化就是一种潜在的影响和教育,通过靳伟老师的解读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了班级文化和教室文化的重要性。

    靳伟老师还强调了专业教室和专门教室。这一点让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的专业实训室,走进专业实训室确实是不一样的感受,专业的设备和工具,为学习随时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标本。不一样的环境对学习者的心里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真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干啥有啥设备,做什么需要有什么装备。

    我最喜欢的地方是书店和阅读室,那些设计得非常好的书店和阅读室让人进入之后有一种特别舒适的宁静感,有一种帮助人们沉浸下来去享受读书乐趣的感受,我想这就是场域的特殊力量吧。

    2.学习是社会化的

    靳伟老师说U型理论中提到观察、观察、再观察,我们需要观察周围的世界、周围的人,在观察中从自己转移到周围,从自我为中心转换视角,这时学习就发生了。观察需要动用我们整个的身体,观察除了自己之外的他者,学习是离不开他人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已有偏见、视角、经历、理解和立场走进教室的,所以当我们走进教室,就会看见生活的更多方面,看见众多的他人以及他人背后的一切,学习是社会化的。

    我曾经听过扈永进老师的一个讲座,他讲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教育就是遇见人”是的,教育就是人和人之间的遇见,碰撞,思考,探讨,协同,共创。所以我们说“人”是教育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3.学习的动力

    靳伟老师说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建构学习的意义,“是将自己的行为、行动和伟大的事物建立起联系”,是打开我们的will,是感受到我们的使命召唤,“我是谁?”“我想成为谁?”“我一生的工作是什么?”长久持续的学习是来源于这种使命的召唤和责任感,才能在学习遇到困难、压力和挑战时百折不挠、坚持到底。

    所以当我们在课堂上纠结于如何才能让孩子去学习的时候,我们不妨跳出学习知识的视野去想想:学生学习的动力是什么?他们找到自己学习的使命和责任感了吗?如果没有学习动力的驱动,那么他们的学习很容易被挫折和失败阻碍而停步不前。

    4.身体力行

    靳伟老师说学习在U的右面“结晶”的部分体现为输出,要让输出具象化,通过画、文本、产品、项目等方式展示出来,要践行、迭代,有创造性地生产。

    靳伟老师本人就总是随时带着一个本夹子,里面装着A4纸,他会随时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思考记录在纸上,把无形的意识变成一个符号,一个文本。这一点让我深深认同,我自己就常常会把一些在头脑中一闪而过的想法弄丢了,过后再去回想的时候却怎么也想不起当时那个美好的idea了。也常常听身边的一些人说,有时候觉得特别有灵感,可是当时来不及记录,过后就找不回了。而靳伟老师随时携带可记录的工具的做法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和提醒。

    靳伟老师还提到,他曾经做过调查,问及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老师时,回答者最多的往往都是那些带领他们有过亲身接触、亲身体验和经历、有过心灵触动的老师。所以靳伟老师说,学习需要快速采取小的行动,动起来,让小行动引发大行动。“教学最大的遗憾是遗忘。”我们需要把学习中生发出来的一个一个idea行动起来,运作起来,践行起来。

    靳伟老师提到了一个新的说法,即“Link the practice to theory”——“用以致学”,因为行动而让我们想得更好。

    “身体力行”让我想到了“心有诗意过生活”的齐崇老师,她领着自己学生游学,种菜,做饭,植树,那么多行动起来的idea,那么多美好的生活经历,那么多感动的记忆。

    身体力行,努力生活,认真生活,因为行动而美好。

    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身体力行”是我们学习中一个阻止进步的最大障碍区。我们学习了,我们听到了,我们感受了,我们在当时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然后因为没有行动而停留在原地,我们还是以前的我们,我们没有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样子。只有认知上的提升还是不够的,没有行动上的提升我们依然还是之前的我们。

    吴虹校长很早以前都提到了我们要不断升级自己,她带领我们走过了一级又一级的学习阶段,让我们见识到了那么多的“远方导师”,我们想成为他们吗?我的心里对成为他们的样子充满无限的渴望,但是因为没有坚持落到的踏踏实实的行动,在自己的教学中还不断走在原先的路上,所以我还是之前的我。现在吴虹校长为我们组成了进化营,我从吴虹校长不断地更新我们的群名中感受到她对我们的希望,她一直引领我们学习提高,她希望我们更多更多的一线老师成为更好的自己,成就更好的教育,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进步是微小的,但是我对吴虹校长的引领和赋能以及吴国珍老师多次给我们创造的学习机会充满深深的感激,感恩您让我和那么多优秀的人相遇,“教育就是遇见”一场一场的遇见,一次一次的碰撞,一阶一阶的前进!

    听了张小永老师对靳伟老师的访谈,我自己也在思考,关于“身体力行”,我能在自己的教学中做些什么来促进学生们的学习呢?

    今年我教高三的学生,高三的复习紧张而有压力,对于我的学科而言,学生们的压力更大,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课的基础普遍比较差,英语又是学生们中偏科最严重的一科。仅仅是单词的压力就让很多学生头疼不已,没有词汇作为基础,语法的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阅读、和写作根本无法进行,虽然经过了两年的学习,但是不到最后阶段很多学生的学习一直是不在状态,考虑到这种情况,我准备在记忆单词方面通过组建共学习同体的方式进行,让学生们互相督促、互相帮助来巩固词汇基础。

    1.首先,我们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升学需要复习的英语教程包括基础模块上、下册,基础模块上册包含单词585个,短语111条,基础模块下册包含单词516个 短语96条,总计单词1101个,短语270条,另外还有需要了解的词汇和短语87条 ,复习考查主要围绕着1101个单词和270条短语进行。学生们复习从十月一假期之后开始,除去必要休息、报考、月考和体检的时间,他们的复习时间大约120天,所以每天他们必须背诵单词和短语大约11个,这样我把每天的单词按顺序分好组,一天考查一组单词和短语,然后组织动员每天愿意参加小组共同记忆单词的同学报名,把报名的同学按大约五人一组进行分组,小组成员尽力不多于五人,这样便于他们之间紧密连接,频繁互动,互相督促,分好组之后他们自己选好组长。
    2.因为同学们已经在一起相处两年,目标明确之后,他们之间的彼此了解已经不成问题,每个小组成员都熟悉彼此的特点和性格。需要的就是小组要集体讨论、制定小组学习公约,通过之后,每个小组的学习公约要上墙,小组成员自己商量为自己的小组七个名字,还可以设计一个logo和口号,以此鼓舞同学们的学习士气,也有助于烘托同学们的学习氛围。一旦公约制定好了,大家需要服从规则,遵守约定,愿意努力和互相督促帮助,达成契约精神。
    3.每天小组成员利用课后时间背诵好规定的单词,老师每天在课堂上用几分钟时间集体进行听写,听写好之后,各小组长收好本组成员默写的单词,然后利用课间休息时间统一互相交换批改,谁批改的谁负责对自己批改的同学就错误部分进行二次听写,直到被考核的成员正确通过,这个过程中所有人都参与,互相批改,互相督促考核,既帮助他人也同时巩固自己对单词的记忆。小组长每天负责把小组成员的集体成绩统一上报给老师。老师每天公布一次小组整体成绩。
    4.老师每周对各小组的成绩进行总结,成绩好的小组可以做个简单的经验介绍,大家互相学习借鉴。每个月的成绩会进行一次总结并且表彰奖励。表彰的方式同学们可以参与讨论研究,尽量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满足他们的心愿。

    学习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一直在路上。今天我有幸get到了你的idea,我怎么运用呢?迅速采取小的行动,尝试着用起来再说。用中学,学中改进。

    今天的遇见是幸福,明天的遇见是美好!走在学习相遇之路上,“U”行了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U”行了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rwgz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