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就看到了这本书,我还以为是讲时尚类的书。结果一看简介,讲的是,感动了一大票法国人的书。我一想,这本书看看也可以,多看看这种书对我也有好处,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就是能对阅读过的人有所帮助且内涵丰富。对完这本书,我也确实有受益匪浅的感觉。
今天花了没一会儿时间就看完了,很短的一本书,但是内容却很丰富。
之所以说它内容丰富,是因为主人公的遭遇很曲折,我从没想过一个人能遭受这么多的不幸。被生母抛弃,童年遭受性侵,在长时间里遭受虐待,在离开狼窝之后又得了癫痫。。。。。诸如此类的,简直太多太多了,她所遭受的这些苦难,挑出任意一件对我们来说都是极大的灾难,对我们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但这些不幸全都出现在一个人的身上。
童年的的经历对一个人的一生都会产生极大影响,女主角因童年不幸对她的性格和行为都产生了影响。在她离开家开始独立生活的时候,她不敢活的太放肆,一切都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做错了什么然后遭到毒打和咒骂。她极度缺乏自信,因为她的继母一直嘲笑她,骂她愚蠢,这让她认为自己是个很糟糕的人,一旦发生什么她就会觉得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好。童年的性侵是难以抹去的痛苦回忆,这对她的打击也是最大的,当她第一次和男友发生性关系的时候,她忘记了这段经历,在怀孕之后她甚至想不起来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
即使是这么苦难的人生,她还是成为了一个好母亲,一个善良的母亲。
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突然想起来在《被讨厌的勇气》中看到的,人生都是自己选择的。书中认为我们应当活在当下,不受过去,未来的影响。这是一件非常苦难的是,不受过去的经历干扰,做出现在的选择,应该少有人能做到这件事。女主人公做到的是选择了自己的人生,她对孩子的爱意源于她自身本有的母性还有小时候的信念。如果将来有了孩子她不会像她继母那样,她会给他们慢慢的爱我,对自己说了太多次这样的话,最终这种想法深扎脑海,所以对所有的孩子她都充满爱意。
但是并不是每个遭受过苦难的人都会成为这样的人,更多的会成为我们眼中有问题的人。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罪犯在童年都有不幸经历,这些造成他们性格扭曲。女主角在生下第一个孩子后进入了单身母亲收容所,在那里那些年轻女孩对自己孩子一点都不在乎甚至是厌恶,她们只顾自己享乐。她们大多和女主角一样是遭受很多不幸的人,生活的不幸让他们成了这样的人。
看到了这样实际的案例,我对人生是自己选择的有了更大感受。女主角和她们遭受了同样的不幸,甚至遭受的更多,但是她选择自己成为一个好母亲,而不是不良少女,不负责的母亲。相似过去,但是不同的人生,这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我自认为是一个思维比较开放的人,认为亲情不是靠血缘联系的,但是我嘴上这么说。更深层次的想一下,如果我有两个孩子,一个领养的一个亲生的,我百分之两千会偏向于自己生下的孩子。我受传统观念影响太深了,难以改变自己的想法,虽说接受了新的观念,但是内心深处还是一个刻板的老古董,如果我想改变自己,这应该是一段很长的道路。之所以想到这件事,是因为女主角在后期因为不能生育但是还是想要孩子就去领养了孩子,是不完美的,存在缺陷的孩子,但是她很爱他们,她的孩子们也由衷的爱他们。她的丈夫和她结婚的时候她失去了生育能力,他们有三个孩子,但是孩子的亲生父亲不是他。这并不影响他对她们的爱,对她们来说他就是父亲,而她们也就是女儿。
这本书中有一件事让我特别在意,就是法国的福利设施。从女主角自己走向社会以后,她除了老年的时候好像就不用担心自己的生活,似乎没有特别窘迫的时候,没用经济上的苦难。在她做工晕倒后,住了医院,身上有一大堆由于常年虐待留下的伤痛,但是也没提医药费的事儿,就是听从医生的话吃药,然后转到另一个医院,然后是疗养院。病好后,也是到了一个福利机构生活,然后就是生了孩子。生了孩子以后到单身妈妈收容所。之后还有癫痫发作,那时候大家不知道这是癫痫,医生把它当做精神病治疗,就从一个医院到另一个医院然后就是疯人院。老年的时候生活有些窘迫,但是也可以在爱心餐厅领食物。作者是从五六十年代写起,她开始享受这些福利待遇大概是七八十年代,那时候就已经很完善了。我也不是说主角什么都没干,她也有在一直工作,前期换了很多的工作大多是体力活,后期是固定的带孩子。但是凭着这些工作,她也有能力养活自己三个孩子,也留有余力去度假。
这本书我得到了很多的体验,最大的体验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选择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