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文化节日,它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最主要的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今天就和大家来聊聊我们家乡湖南的端午节是怎样过的。
先说说端午节必备的饮食吧。
1、美味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必备的主食,战国末期,楚国沦陷,爱国人士屈原在被流放的途中内心非常悲愤,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原怀抱大石投入了汨罗江,江边百姓听到这一消息后纷纷划船追赶,想要将屈原的尸体打捞起来,但并没有打捞上来,于是人们为了不让鱼虾伤害屈原的躯体,用竹筒装入糯米投入江中,后来慢慢发展,吃粽子就成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一大习俗。
勤劳的湖南家乡人们在端午节一般都会自己动手包粽子吃,早早就开始准备了:粽叶,各种不同的馅料(红豆、红枣、腊肉、新鲜五花肉、咸蛋黄、板栗等)。
湖南的传统粽子,需要加入草灰水,所以要先烧一堆稻草,用滚开的水将稻草冲泡,取过滤出来的水将大米稍微浸泡下,包出来的粽子颜色金黄、口感很特别呢,从小吃到大,这种独特的味道,已经深深刻入了大脑,对于外面各种高端的粽子,总是感觉没小时候的好吃。
一般年纪大点的都喜欢吃没有加料的白粽子,剥了粽子叶之后再裹上一层白砂糖或者花生粉上面滚一下,好吃极了。
这里想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因为粽子中含木碱和糯米,在吃之前可以先喝一些白开水,如果是远归劳累的人不宜马上吃,否则容易起急痧。
端午节吃粽子其实还有三种美好的寓意,第一种寓意“光宗耀祖”,古代寓意“功名得中”;第二种纪念屈原;第三种表达对健康平安的美好希冀和向往。
2、咸鸭蛋
对于我们湖南人来说,端午节都要吃一个咸鸭蛋的习俗。
俗话说:“要吃咸蛋粽,才把寒意送。”因为端午节过后预示着炎热的夏天来临,动植物生命活动进入旺盛阶段,再加上气候潮湿,病虫细菌活跃,容易引发众多疾病。端午节吃咸鸭蛋,可以祛毒,利于保持身体健康。
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还有就是要避五毒,因为传说中的五毒妖怪到了端午就会危害人间,这五毒妖怪就是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蝎子。
民间用五种红色的菜象征着五毒的血,吃着这些菜的时候,就会把五毒妖怪吓跑,也就是吃五红了,分别是烤鸭、苋菜、红油鸭蛋、龙虾、雄黄酒,据说端午节吃了这五红,整个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
一种说法是端午节的时候气候潮湿,容易滋生细菌引起瘟疫。古时候的人认为鸭蛋的形状比较像一颗心,端午节吃一个咸鸭蛋可以保护自己的心气神不受伤害。另一种说法是,中医认为咸鸭蛋滋阴清肺,可以有效治疗夏季高温带来的咳嗽、嗓子疼痛以及泄痢等疾病。
3、炒血鸭
在我们湖南每年的端午节都要吃鸭庆祝,从清明节到端午节期间,水草丰美,鸭子吃得好吃得饱,长得壮实,皮薄细嫩,非常肥美。
俗话说,“鸭香醒脾,苦夏不苦”,端午节处于农历五月,春夏雨水过多会导致湿气过盛,天气表象很热。中医认为,鸭肉性寒,可大补虚劳、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清热健脾,可治身体虚弱、病后体虚、营养不良性水肿,可去暑湿之气。
屈原是我国古代楚国人,楚国人最爱吃鸭,楚国人将吃鸭文化发挥到了极致,什么啤酒鸭、血鸭、酱板鸭、炖老鸭…端午节吃鸭应该是跟纪念屈原有关吧。
4.吃红苋菜
苋菜又叫汉菜、汗菜或旱菜,是一年生草本,茎粗壮,绿色或红色,常分枝。苋菜的叶、种子和根均可药用,性凉味甘,能清热解毒、利尿除湿、通利大便。
相传,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与项羽逐鹿中原,刘邦曾被项羽的几十万大军围困于河南荥阳。
时值夏日酷暑,刘军缺粮断水,饥不择食的军士连死猫烂耗子都不舍得放过,患痢疾者不计其数,病倒一大片,完全失去了战斗力。
军中无药可治,刘邦急得团团转。一老伙夫见此情景,立即采来一大筐赤苋,煮成大锅汤给护卫刘邦的十几个军士吃下,不但痢疾好了,而且个个精神十足,保护刘邦杀出一条血路,突围而去。
后来,刘邦对这种菜心存感激,说:“赤苋,乃兴我汉家天下之菜也!”自此,人们便称赤苋为“汉菜”!
苋菜被认为是蔬菜中的瑰宝,民间把它当作补血佳蔬,有“长寿菜”“补血菜”等美称,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蔬菜,特别是含有较多的铁、钙等矿物质。
端午节吃五“红”,整个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而红苋菜则是“五红”中最资深、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端午节吃红苋菜,除了有红红火火、逢凶化吉的寓意外,更关键的是取红苋菜生命力顽强之意和对健康有利,因为它可以清热解毒、除湿止痢。
下面再来说说我们湖南端午节的习俗吧。
1、赛龙舟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五月初五端午节本是带着浓浓的悼念哀思之意,所以在这一天互相送祝福的话,不能说“快乐”二字,应该是“安康”,寓意着平安健康!
2、挂艾草、菖蒲
在我们家乡每年的端午节都采来艾草、菖蒲扎起来,家家户户把它们挂在门口,寓意着驱毒避邪。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消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
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了,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这年五月,黄巢带兵来邓州城下,到城外勘察地形,在村外的路口,遇见一位年轻妇女,背背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小孩,另一只手却抱着一位年纪较大的男孩,正慌忙逃路。黄巢以为这个妇女不仁,抽刀欲斩,经询问,方知原来大孩子是妇人大哥的遗孤,小孩子是妇人所亲生,她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苦,也不愿让侄儿遭罪,为的是不负大哥托孤之意。
黄巢对这位年轻妇人肃然起敬,于是挥剑砍下路旁艾草菖蒲,让她拿回家去挂在门上,并严令将士:“进军途中,如遇门挂艾蒲者,须加保护。”
妇人回到城里后,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左邻右舍。第二天正是端午节,黄巢的军队攻打邓州城,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了艾草菖蒲。黄巢果然信守承诺,领兵离去。从此,端午节挂艾草菖蒲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3.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节传统习俗之一,所谓香囊,就是将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如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雄黄、冰片、樟脑等制成药末,装在特制的布袋中,外包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佩戴在胸前、腰际、脐中等处,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
香囊选用的中草药具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九窍之功能,且大都含有挥发油,气味清香纯正、持久,多数中药有效成分对多种细菌和病毒、霉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杀灭功能,从而起到了避邪驱瘟的作用。
其实很多地方还有着不同的习俗,如踏百草,洗百草药水,系五彩绳……虽然习俗不同,但其寓意都差不多,都寓意着驱毒避邪,祝福安康,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