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和哥哥一起回老家一趟,刚好赶上七夕节那天。
回到家中,父母的厨艺让自己的味蕾又重新找回了记忆中的美好,不知不觉就多吃了几口,于是便走出屋门和母亲在院子里随便走走消消食。
乡下的夜晚,院子内植物繁多,室外弥漫着清冽的空气,令人立刻感觉神清气爽。
皓月当空,星辰满天,院子里只有不远处传来唧唧的虫鸣声。
才刚过饭点儿,以前热闹的街上却听不到一点动静,寂静的有点儿让人感觉很不适应。
我遂问母亲:今晚的月色这么好,怎么听不到孩子们在街上玩耍的声音?
母亲说“唉!现在村子都空了,没有年轻人啦!年轻人不是在县城买房,就是在市里安居,还有的全家都搬到了外地。年轻人都没有了,哪来的孩子呢”。
听母亲这么一说,可不是嘛。我扳指一算,光是我家前后左右的邻居,几乎都已经从村子里搬出生活了。
路东对门大妮儿婶家,在县城开了家汽车美容店,几年前全家都搬到了县城。
西边是我儿时玩伴儿小刚家,他在市里开了间不锈钢加工店,把老婆孩子都接到市里了。
后院平安叔家,孩子在武汉考上了公务员,在武汉也买了房安了家,姑娘在郑州一家银行上班,为老两口在郑州银行找了个保洁工作,所以一家人都没在家。
前面老黄奶家,儿子一家平时在外地打工,姑娘也都出嫁了,现在家里就剩下老两口。
我们家,兄妹三个工作都在外地。基本也都定居在了外地,平时也就是父母两位老人空巢在家。
而且就连这几家周围的邻居也差不多也都是类似这种情况。
儿时的玩伴都已各奔东西,除非逢年过节回去,平时很难见得一面。
而我们村儿的情形,其实也是全国整个农村空心化的一个缩影。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天有20个行政村消失,全国每年有7000多个村委员会减少。
村庄正逐渐在慢慢消失,这也是中国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阵痛。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农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奔向城市。
农村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农村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再被新生的一代所认可,年轻人渴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生活。
在城市里意味着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加便利的生活居住环境。更加丰富优质的医疗和教育资源。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于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凡事都利害相连,这也对农业生产造成消极影响,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的粮食安全都造成了巨大的隐患。
望着这一轮晧月,遥想起小时候。每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就是我们孩子们的狂欢之夜。
柔和的月光下整条街的孩子们都聚集在一起,在广场上,嬉笑玩闹。一起玩游戏,捉迷藏,一直疯到很晚几乎忘了时间。直到家长喊了几次,最后一个个才意犹未尽地回家睡觉。
那是曾经记忆中的童年,记忆中的故乡。
萦绕在回忆当中,不愿松开,鲜有的美好,却也渐行渐远再也回不去了。
故乡从某种意义上已经在慢慢消失,变成了回不去的故乡。既是故乡在发生着变化,也正因为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自己。
但是对故乡的记忆和亲人的牵挂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了基因血脉当中,无论走到何处,永远也不会忘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