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王煜全,欢迎来到《全球科技产业报告》。
这是这门课的第一讲,我想跟你谈谈我对科技产业的认识,并分享我观察科技产业的方法论。
我做投资已经十几年了,现在越来越觉得,科技创新才是发展的出路。为什么这么说呢?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过去四十年,我们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改革开放和人口红利。但这些发展阶段各国都经历过,并且都会过去,那么,后续的发展靠什么?能持续产生经济增长动力的东西是什么?我的答案就是科技创新。
从产业的角度看,科技改变了人类竞争的特点,从资源的零和博弈,转变为了创新的正和博弈。工业革命以来,每一次前沿科技的推广,都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并且造福社会。换句话说,谁在今天优先能找属于这个时代的未来科技,谁就有机会建立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
但是,新科技层出不穷,技术路线也有很多。比如给自动驾驶系统做配套设备的激光雷达,选择固态还是半固态?选择905nm还是1550nm?从产业外部来看,确实优劣难辨。我做这份报告的目的,就是帮你从行内人的视角看懂科技产业,化见识为能力。它还不是教你怎么判断一家科技企业好不好,能不能买他们家的股票;而是让你知道,怎么用科技、用什么样的科技,做好自己的事。
在我们启程之前,我想请你先记住三个词:服务规模化、超前量和工程调优。这三个词会贯穿这份年度报告,你一定要记住它们。
好,我们一个个来看。先来看服务规模化。
我习惯把科技产业划分成三个发展阶段,依次是:产品规模化、服务规模化和创意规模化。
产品规模化,就是把服务含在产品里,用产品满足需求。举个例子,你想往墙上打个孔,得去买一个电钻。打孔就是需求,电钻就是产品,使用电钻打孔就是服务。过去我们的消费市场,大都遵循这个逻辑。
但现如今,我们已经来到服务规模化时代。产品直接含在服务里,想往墙上打个孔,会有相应的打孔服务,不需要再去买电钻了。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你熟悉的苹果公司,2022年3月也传出消息,要推出硬件订阅了。这意味着,以后苹果用户不用再辛苦攒钱买新手机了,只需每个月支付会员费,就能以旧换新使用上最新款。
毕竟拥有手机不是目的,使用手机才是。把产品含在服务里,就比直接让用户拥有产品,更贴合用户的真实需求。同时,它还把人从枯燥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助推社会进步。比如,重卡货运,司机常常疲劳驾驶,总出安全事故。但应用自动驾驶技术后,物流就不需要那么多司机了,机器能比人开得更好,物流公司每年还能节省50万-60万的人力成本。你看,安全事故和企业成本都降低了。
由此服务规模化的两大特征就有了:第一,它解决服务不绕弯子的问题,服务的前提不再是购买产品;第二,它让相对复杂的服务发展规模时,摆脱了人力成本的约束。所以苹果硬件订阅符合服务规模化,自动驾驶也符合服务规模化。本质上,服务规模化就是重新定义科技社会的底层服务系统,为下一个阶段,创意规模化时代做准备。
当大量相对复杂的重复性劳动,被高水平的机器取代,人就能有更多精力,去做更有创造力的工作。到那时,随着以元宇宙为代表的3维交互系统的完善和推广,会涌现一大批门槛较低的创意平台。只要个人创意足够好,就能得到规模化扩散,这就是未来的创意规模化时代。当然,这个阶段相对较远,现阶段我们只谈服务规模化。
可以预见,服务规模化是现阶段的大势所趋。所以无论产业变化有多复杂,今后面对它的时候,你就先问一句:这符不符合服务规模化的潮流?有了这个大方向的把握,你看懂科技产业的初步判断力就有了。你就有机会搭乘新技术的快车,先人一步投入到服务规模化的潮流当中。
不过,光有大的趋势判断还不够。谁都知道,一个个市场规模万亿级别的产业,都是靠一个个具体的企业支撑起来的。投身产业,必须看准企业。怎么看懂市面上的科技企业?我给出的指标是,超前量。
什么是超前量?就是看这家企业向市场释放的信号,它可能是一个战略决策、投资动作,或者某一业务的调整。抓住超前量,才抓住了这家企业未来的发展优势。这一点,对判断科技企业尤为重要。为什么呢?因为一家初创企业,在单品研发上往往要损耗漫长的时间。如果这个阶段没有展现出超前量,那么即便到了上市阶段,它也很难建立起竞争优势。
我还是拿激光雷达给你举例子。我在03讲明确说,量产元年我看好Luminar产品。为什么呢?因为Luminar在一开始,就锁定了半固态和1550nm这个关键的技术路线,这就是它的超前量。半固态降低了固态的量产难度,1550nm改善了主流产品的性能短板,所以Luminar今后能把同类产品甩开。至于具体分析,我将在03讲里详细论述,这里就不展开了。
核心在于,把握住超前量,就把握住了一家科技企业的发展潜力。当然,一个个具体的企业,是靠一个个具体的产品搭建出来的,所以,看懂具体的新产品往往更是判断力的关键。这就需要厘清技术走向市场的基本逻辑,把产业化时点先弄清楚,再入局谈机遇和决策才有意义。
我经常说一句话,叫“不讲产业化时点的黑科技都是耍流氓”。有些黑科技的宣传片相当高级,看得消费者心痒难耐。但如果持续跟进,你就会发现往往两个结果:要么持续跳票,上市遥遥无期;要么勉强上市,效果难合人意。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谷歌的AR眼镜,宣传片里各种AR操作,十分炫酷,热度非常高,但消费者花费高昂的1500美金买到手,才发现没达到预期。除了简单的语音交互、拍照和导航功能,其他操作只能靠脑补。谷歌三年只售出一万来副,最后不得不停售了。这在我看来,就是产业化时点判断失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科技产品研发的特点决定的。一项新科技从实验室到量产,都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工程调优过程。
对,就是我跟你说的第三个关键词,工程调优。新科技在测试阶段,你可以理解为是一个科学问题得到了突破,但到量产阶段,就变成了工程问题。这里面有成本考量,有配套产业支持,有量产设施搭建等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逐一调试。
科技产业的研发周期一般比较长。从企业接手专利到研发出第一台样机,需要5到8年;量产快则两年,慢则又要好几年;等到市场慢慢接受,新产品跟上一代产品相比取得了竞争优势,好几年又过去了。这么算下来,总体上可能要十几年时间。像锂电池技术,其实30年前就有了,但是真正让宁德时代凭借汽车锂电池成为全球市场份额第一,是在30年后的今天。
你看,无论是投资人还是企业决策层,对于一个新产品,如果无法准确判断它的产业化时点,谈论机遇和决策就是没有意义的。谁也不可能一等十几年。在这份报告里,我就会从工程调优的角度,为你筛选出临近量产的新科技产品。
技术进步的获益者,按接触技术的顺序可以分成五类: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主流、晚期主流和落后者。其中,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是技术进步最大的获益者。
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医美行业的例子。今天提起医美产品,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名词可能就是玻尿酸这种填充材料。事实上,玻尿酸技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成熟了,华熙生物率先抓住机会向研发团队注资,掌握了专利技术,于是,华熙生物成了玻尿酸的领军企业。你看,这就是典型的技术进步最大的获益者。
不过,玻尿酸的时代可能快过去了。在02讲,我会给你介绍一种叫Aegeria的新型填充材料,它既不和人体排斥,又不像玻尿酸那样难以维持效果。这个产品马上迎来产业化时点,很快会掀起一轮产业变革。
总之,对科技从业者来说,要和新产品接触,才能先人一步发现新机遇,再想办法把它迁移到自己的行业,或者干脆跳出来创业,成为技术应用新一轮的开发者或模式创新者。我希望这份报告能聚集一批科技的信徒,聚集一批新科技的早期使用者,让他们有机会成为科技进步最受益的人。
好,这就是我看科技产业的方法论,三个关键词:服务规模化、超前量和工程调优。未来这份报告就从这里出发,为你筛选内容。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不管当下多么充满不确定性,我始终相信,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依然是推动世界变化的核心力量。今天的科技产业中,分工越来越精细,协作越来越紧密,困境当然存在,市场也更复杂,但如果你理解产业运作的机制,就能把见识变为能力。面对新科技,机会就是你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