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之后,又回到简书,谈谈这几年的变化吧。
说起来,实在没想到两年前的我虽然青涩,但是观点还是很成熟的。还好到了现在,我还在自己的期望以内。并没有说在学校待了两年之后反而更加迷茫沉沦了。分几个点先讲一讲我第一篇文章里写的东西的经历吧。
社团
刚入学的时候的确加入了十多个社团,尝试体验了一下大学生活。除了我最大的兴趣社团,其他我都加入尝试,比如团委,学生会,自律会这样的学校组织。加入后一般可以得到一些通报表扬有益于评优等等。不要说加入这些可以认识更多的人,加入什么社团不是认识人呢。在之前的大学中可能加入这些社团是能够接触到更多愿意为集体服务的人,但是现在的功利快餐式生活从社会辐射到学生之后就已经略有不同了。
除了工作类社团之外,还有一些兴趣类社团,比如棋牌,桌游,散打,足球,都是我以前玩过的活动。到了大学之后也希望能继续这些集体活动,加入社团使用场地,找找志同道合的人也是挺好的。除此之外,我还和舍友合伙创办了个跑步协会,起初是每天围着学校跑六公里后发现学校没有这样的运动社团。当然后来我在社团的建设活动中起的作用比较小。主要是看到了这样一个社团在华电并没有什么出路。这里的出路可能和大家理解的不一样。
经历了这样一些社团,自己也经历创办了所谓校级社团,对学校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另一方面,作为计算机系的学生,对学校的计算机实力也有一个较浅显的认识。当然学校还是提供了能够学好的环境的,图书馆可以说是河北省第一,各种各样的书也不缺,也在不断的购置新书紧跟时代。但是说实话,这些新书的借阅人数超过 10 就谢天谢地了吧。
这些经历结束后,我加入了学校的一个技术社团技术猫。可以说在这里体验到了大学之道。其实说起来,这个社团比华电计算机系更像一个大学,或者说这类学习类社团是一个大学的妥协。随着教育的普及,达到普通大学生水平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并没有这么多的教育资源给这样一大批人。相应的,这类技术社团自己收集以大批量的资源用于教学学生。其实主要是学生喜欢放弃自己。就技术猫来说,一届可能有意向的人有两三百个,甚至到社团里参与了一定的活动的都有上百个,最后能留下学习的不过寥寥数人。
社团拥有自己的办公室,也给加入社团学习的学生发一台 MacBook 帮助学习编程,甚至门槛低到没有,来就教,只管学习技术都行。即使这样也没什么人坚持下来。是因为能坚持学习的人少?还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为什么而学习?
现在
经历了很多的社团,也创办。担任了一些社团的职位,最后选择技术猫。相较于两年前的理解,也拒绝了考研延缓失业,进一步验证了学校的计算机实力。现在有一定的开发能力,能够找到一些工作不至于失业,也能做做所谓的项目,几个小时做个小程序啥的,APP 或者什么东西也可以。 在经营一个开源组织,希望能为社会做点什么事情。或许这些在刚入学校的萌新眼里比较强力,不过是众人罢了。每一个层次都会有这个层次该有的东西,也会有他该做的事。虽说所有的事,人都可以选择不做。但就是有一些事,他不得不做,这是各个层面上所谓责任的东西。技术能力是多方面的,不仅萌新会觉得我会做这些东西羡慕,甚至很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连我的技术强在哪里都理解不了。可是技术能力强弱有什么关系呢?不去做事,发挥出来去为自己,为人做一些事情,和没有并没有什么区别。你技术再强,在不在意的人看来也不过是寻常,对吧。能力是和责任,和其相称的应该做的事匹配的。现在的我身边的大学生,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学,甚至连想,思考为了什么都不愿意。这样的生活有什么方向呢?
不过是混吃等死罢了。这样的学生,养来和直接不让上大学有什么区别?
我想还是有区别的,大学生当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这是一个概率的问题,不投入可能无限接近于 0 。
教育是一定要做的,提供了这样一个高等学府的平台,聚集的总算是一堆素质在社会上偏高的人,当然有理由作出很多有价值的东西。相应的,也会让一些不能创造价值的人浪费掉很多,可是这样就是那些人没有价值吗?他们不能创造价值吗?不是的,只是要让他们现在就产出可观的东西需要投入的资源得不偿失,不如直接让其在今后的生活中当社会的螺丝钉共同促进社会发展。浪费是必然,效率毕竟不可能达到100%,就拿所谓能创造价值的人来说,他们本身也会作出浪费的事情,宏观上这是必然但是依旧推动社会进步的事情,落后就要挨打是各个社群层次上的概念,即使作为全社会一个整体看待也会存在不进则退的危险。
不再是萌新
这时候我的大学好像不再是个人提升的事情了。
反而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提升,当然现在能力有限,能帮助的人很少,甚至这些人只能帮一次就没有能量继续拉出泥潭了。但是概率的问题,总有人能够出来不是吗?总需要有人去做这些事情。
这样,我虽然达到了刚入学的时候想要的样子,但是又有了新的期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