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还沉浸在女儿凡事都黏妈妈的幸福中的时候,听几个好姐妹讲起叛逆期的孩子多让人揪心,比如不愿意交流、不愿意有肢体接触,还有一出口就气老爸老妈一口鲜血的话等等,今天刚好看到曾燕分享的王思睿博士的一篇关于如何找准沟通突破点的文章,蛮有意思的。可能大多数家长在教育理念上有一个“共识”,就是学习最重要,其他靠边站。在这样的一个思路引导下,凡是与好好学习成为精英不搭边的,往往会被认为是无意义的。文中通过三个案例提出了有效沟通的建议,对于我们大多数执着的父母而言,确实有借鉴意义。具体的案例及所思所想,我整理在如下思维导图中。
小屁孩大心思--谈亲子沟通文中有三个案例,分别是初中生报警告父、沟通话题选择、家长的沉默少言,问题都集中在沟通的有效性这个问题上。有效意味着什么,不是说的多就有效,不是说的凶就有力度,不是说的“对”就有效,主要观点是要强调一个方式和接纳的问题,对此,我有我的想法。
首先,关于孩子需要什么,孩子在想什么,家长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诉求,合理的想法和愿望是否是值得肯定的,在表达意见的时候,是从上而下的命令式,还是朋友之间的平等式?是批判和说教性的表达,还是不批判不说教的表达?是开放式的启发式问法,还是封闭的绝对否定的问法?这种方式的不同,体现了沟通的艺术性。问什么和怎么问,确实需要有所选择,这种方式上的差别,带来的是结果导向的不同。女儿一岁的时候,选择玩具都是请她自己选,很多朋友问,这么小的小屁孩懂什么,其实不是的。现在,孩子买衣服买鞋子,都是在父母提供的合理的范围内进行选择,注意不是随便选择。一定是父母提供的合理范围之内,比如品牌,比如价位,在此基础上给予充分的尊重。这种规则的建立,在生活中很多场景出现,比如去超市购物,说好的今天只买一个东西,那么当有两个的时候,必须做出选择,如果不买就在地上打滚这样的情况是绝对不允许的,当女儿咨询我的建议时,我会说我认为什么什么,你自己觉得哪个合适,请自己做出选择,在这个时候,孩子也很开心能得到充分的尊重,我想,想让女孩子有足够的主见,与用什么样的方式与她沟通有很大的关系。
其次,关于接纳,人是社会动物,需要沟通,需要认可,任何人都是需要沟通的,都是想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孩子也不例外。只是,如果面对全盘的否定,或者还未说明就没有机会表达,那就索性封闭自己,这个跟大人其实没什么两样。女儿每天放学回来我都会问她三个问题。第一,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第二,今天有什么不开心的事?第三,有什么需要妈妈帮助的么?不限制具体的事情,由孩子自己说。于是,幼儿园里的乱七八糟的事情,小家伙都会娓娓道来,她知道妈妈想听,并且愿意帮助她。有一次,她跟我说班里某个小朋友还要老师喂饭呢,我说小朋友比较小需要老师照顾。但从跟她的进一步沟通中发现,孩子其实是很期待老师额外的亲密,即使是自理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也期望被关注。我悄悄的跟老师聊了这个问题,老师毕竟是儿童心理的专家,第二天放学的时候,就听孩子手舞足蹈的跟我分享说老师今天给她喂了一个饺子,幼儿园的饺子今天多好吃多好吃。我很开心我能了解到孩子内心真正的诉求,也更加感激老师做出的反馈。当然,这个是我和老师之间的秘密,我们在悄无声息的默契中完成了这个小动作,孩子很自然的开心,当然也是我的开心。
最后,掉过头来找源头,其实是我们家长关注的认为重要的目标可能是有偏差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可是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也是重要的,比如健康平安、比如乐观自信、比如被认可尊重。从这个意义上说,课业成绩重要,兴趣也重要,见识也重要,想法也重要,只是其中的权重会有所偏差,在时间一定的情况下,必然会产生矛盾,那么就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或者说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不同的情况下,做出必要的调整。这个目标导向,绝对是有强大的干扰性的,真正的想开和放得开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毕竟,我们都是食人间烟火的普通的人,而已。我能做到的,只能是,学一点,吸收一点,用一点,再学一点,吸收一点,用一点,如此反复,在做合格父母的道路上,继续努力。
我是新手妈妈,我一直在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