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结束的当晚,在回程的火车上,尽管头有点昏昏沉沉,但还是利用两个小时的车程用三张图把当天的课程整理出来,但是心得却一直拖着没写,心里似乎对它有点小小的惧怕,要谨慎下笔的感觉。
从接触思维导图到决定去参加系统学习,用了两年的时间,中间的心路历程现在想来真的蛮有趣的。第一次了解到思维导图的概念是在一次微课上,那些花花绿绿的线条让我觉得很新奇,于是就去书店搬了一套东尼博赞的书回来看,同时也会尝试着画一画,但完全不得要领,不论是颜值还是思路都没有办法带给我愉悦和想继续使用的感觉。于是在网络上报了一个21天的思维导图课程,学完以后反而觉得不过如此,和书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核心内容就那么多,和日常生活也联系不起来,好像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系统的学习。中间也尝试着用思维导图做课堂笔记,记录微课内容,但真是只是把当作一个形式去做,甚至还有一点小小的虚荣,但是并没有觉得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帮助。直到看到品思的学姐分享的思维导图拆书作品又重新燃起了学习的渴望。
上一张之前课程记录的图
两天课程的收获,排行绝对靠前的两点,一个是思维的活口,一个是BIOS。在之很多课程和书中都会看到BOIS,也会有相应的解释,但这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名词缩写而已。在之前画图的过程中也会经常被卡在一个点无法向下延伸,只能又在边上画出新的分支,将无法归类的部分补上,最后的成图经常让自己都理不清楚思路。Phoebe老师用很形象生动并且相当接地气的案例拆解了这两个概念,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如此,是自己的思路中间的桥梁没有架构好!
还有一个对我个人来说很重要也是困扰我很久的部分:那就是,思维导图到底要呈现出什么内容,呈现多少?市面上的很多书,里面的导图内容丰富,印刷精美,整体布局满满当当,一幅图看下来却还有点不知所云。但重点是,我的需要是什么,以自己的需求来做目标导向,这样最后的结果才是能为我们所用,有价值的。瞬间缓解了我的学习焦虑感,思维导图其实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自己的一个思维管理工具,最终的颜值并没有那么重要,但一幅图的灵魂是我们的思维脉络和方向,颜值只是锦上添花的部分,当一幅图绘制完成,最后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只占到20%,而绘制和思考的过程才是我们需要的那80%。
最后就是关于输入和输出,身边会有很多朋友对我偶尔晒出的思维导图非常有兴趣,一直邀请我去做分享,但是始终不敢迈出那一步。phoebe老师在课上的一段话让我相当有感触:“自己走过的路,才能分享给别人,自己都没有的话,如何去分享! ”经验和积累的过程才是我目前最需要去努力的方向,想要熟练掌握,唯一的秘诀是重复,要在生活和学习中抓住一切机会去使用。回家以后首先从和孩子的互动中尝试输出,利用身边的一切事物去和她去做FLOW和BLOOM的小游戏,记录微课,读书笔记,不断地刻意练习,在大脑中形成一条高速公路,争取早日实现输出的目标。
两天的课程,心中疑问被挨个击破的感觉相当美妙,很庆幸自己是以一个爱好者而不是零基础的身份来学习,收获远远大于预期,现在拿起笔来,思路可以顺着笔尖的流畅线条开始流淌,之前对于学习和绘制思维导图的焦虑降低了很多。接下来的第一步,就是给自己订下一个“小”目标,100张!
另附上课后第一张图和写心得前绘制的草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