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C原理

作者: 追赶的程序猿 | 来源:发表于2020-05-19 23:24 被阅读0次

    RPC是一个远程调用,那肯定就需要通过网络来传输数据,并且 RPC 常用于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需要保证其可靠性,所以 RPC 一般默认采用 TCP来传输。我们常用的 HTTP 协议也是建立在 TCP之上的。

    网络传输的数据必须是二进制数据,但调用方请求的出入参数都是对象。对象是肯定没法直接在网络中传输的,需要提前把它转成可传输的二进制,并且要求转换算法是可逆的,这个过程我们一般叫做“序列化”。调用方持续地把请求参数序列化成二进制后,经过TCP 传输给了服务提供方。服务提供方从 TCP通道里面收到二进制数据,那如何知道一个请求的数据到哪里结束,是一个什么类型的请求呢?

    在这里我们可以想想高速公路,它上面有很多出口,为了让司机清楚地知道从哪里出去,管理部门会在路上建立很多指示牌,并在指示牌上标明下一个出口是哪里、还有多远。那回到数据包识别这个场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建立一些“指示牌”,并在上面标明数据包的类型和长度,这样就可以正确的解析数据了。确实可以,并且我们把数据格式的约定内容叫做“协议”。大多数的协议会分成两部分,分别是数据头和消息体。数据头一般用于身份识别,包括协议标识、数据大小、请求类型、序列化类型等信息;消息体主要是请求的业务参数信息和扩展属性等。

    根据协议格式,服务提供方就可以正确地从二进制数据中分割出不同的请求来,同时根据请求类型和序列化类型,把二进制的消息体逆向还原成请求对象。这个过程叫作“反序列化”。服务提供方再根据反序列化出来的请求对象找到对应的实现类,完成真正的方法调用,然后把执行结果序列化后,回写到对应的TCP 通道里面。调用方获取到应答的数据包后,再反序列化成应答对象,这样调用方就完成了一次 RPC 调用。那上述几个流程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RPC 。

    由服务提供者给出业务接口声明,在调用方的程序里面,RPC框架根据调用的服务接口提前生成动态代理实现类,并通过依赖注入等技术注入到声明了该接口的相关业务逻辑里面。该代理实现类会拦截所有的方法调用,在提供的方法处理逻辑里面完成一整套的远程调用,并把远程调用结果返回给调用方,这样调用方在调用远程方法的时候就获得了像调用本地接口一样的体验。

    RPC的调用过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RPC原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siz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