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我一人去上海,在无私兔帮助的情况下,独立跑进4小时以内,成绩提高了1-2分钟,小PB一次。回来以后一直想写点什么,但一直由于工作和家庭的羁绊,没能动笔。今晚和城南几个小伙伴一起坐下来吃了一顿涮肉,并交流各自跑步的心得。窗外凉风呼呼,屋内火锅滚滚,几杯小酒下肚,似乎有了点灵感。这再一次说明两点,一是跑步和美食都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跑步时候想不明白的事情,跑步后的腐败一定能够想明白。二是没有什么事是一顿涮肉解决不了的,如果真有,那就两顿。
上马其实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名的,不想意外中签。由于上马和合马间隔两周,家人并不支持我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跑两个马拉松。恰逢朋友圈在流一篇文章《马拉松——当今中国最无耻的体育骗局》,家人以此文劝谏,希望我能有所放弃。我静下心来看完文章后,梳理了作者的核心思想如下:马拉松爱好者大部分都是城市的中产阶级,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所以在生活上有健康转型的需求,加上跑步门槛低,任何人都可以参与,于是地方政府和商家机智地抓住了这一点,他们邀请王石、潘石屹、刘翔等明星参加马拉松,成功塑造了马拉松的高端形象。于是乎,普通人不科学训练,不顾个人安全,盲目参加比赛,从而好在朋友圈中发发照片,炫炫这种新的高逼格的生活方式。看完文章,我倒吸一口凉气,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作者肯定没有跑过马拉松,没有体会到马拉松的精髓,而只是看到这几年马拉松商业化、大众化以及伤病增多等问题。我想说服家人,但一时也难于说出个能让没有跑过马拉松的家人瞬间理解的道理来。交流需要技巧,需要对方换位思考,对方没有这样的体会如何能理解呢?我想了想,只是淡淡地对家人说,跑马拉松的得失和婚姻中的感受其实是一个道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论别人怎么说,我觉得跑步是个利大于弊的运动,至少我通过跑步体重减少了10斤,而且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变好了。我会注意比赛中的健康问题,其它等我回来再聊。
带着对大众马拉松和自我需求的思考,我踏上了外滩的赛道。面对陈毅广场前人山人海的银光绿,我顿时放松了下来,和大家一起跟着教练做赛前集体拉伸。在中英双语致辞完毕后,比赛枪响,我随着人流开始征程。刚开始起跑并不顺利,人多路窄,我的速度被压在6:00分钟/公里以下。跑了10公里,人才稍微少点,我想追赶点时间,不知不觉一下提速到4:35分钟/公里,跑了一公里发现速度快了,又降低速度。就这样来来回回变速,搞得前半程消耗量过大。当时我就想到了9月份的北马,当时有超越当私兔,有房叔作伴,那叫跑得一个舒服,看来自己对配速把握还欠火候,以后需要练习。
正在这个郁闷与悲伤的时候,后面跑来三个陪跑员,他们轮流带着一个视力障碍的跑者。我一看他们的专业精神和稳定的配速,就决定跟着他们的节奏跑。果然这些陪跑员节奏稳定,正是我想要的配速,而且还有一名陪跑员在正前方负责给视障跑者开道。我在不打扰他们的前提下,果断跟在他们后面,既获得了稳定的配速,还能避开拥挤的人群,算是讨了个巧。就这样,我脑袋一片空白,坚持跑着。赛道在28公里和33公里处有两座桥。上桥的时候,由于前期体能消耗过大,我几乎要崩,但看到视障跑者的坚持和执着,我停止工作的大脑似乎被电击了一下。跑马拉松要想取得自己认为的好成绩,没有谁能轻轻松松。以前觉得跑马拉松的时候听听音乐,转移注意力,痛苦就会减少,其实不然,跑马拉松也是件严肃的事情,听音乐会打乱我的节奏,相反我越专注,我的痛苦感越少,要在极度疲劳的时候,和自己心灵对话,问问自己为什么要来,既然来了就要坚持,要像苦行僧一样,集中意念,眼睛盯着前方,控制好每一次呼吸与摆臂,迈好每一步。参透顿悟之后,我发现自己已经入定,痛苦慢慢减轻,而终点越来越近…最后一公里,我看到了胜利的希望。我自己都不知哪来的力量,竟然开始提速,冲进入上海体育场的跑道,在观众的欢呼声中,我满足得到达终点,尽情享受完赛的喜悦。
巴菲特说,人生的很多问题,跑步都会给你答案。42公里,应该能给你足够多的答案。如果一次42公里不够,那么下次的42公里或许你就能想明白!而这次的马拉松,在个人运动技能上让我明白,我的配速不稳,平均步频只有167,今后要加强配速跑和纠正跑姿,才能跑出更快的自己。在对待马拉松运动的态度上,我需要更加理性,才能跑出更强的自己。目前马拉松运动异常火爆,一年上百场大大小小的比赛确实会带来些问题,有支持之声,当然也需要有反对之声,这样才能使得这项运动沿着更加健康轨道发展。而我,作为个人,主动权在我自己手里,我需要做的就是把握好参赛的频率。每次报名前都问自己参加这个比赛的意义是为了自己更加健康快乐,不断挑战自己,还是为了跟风炫酷,随波逐流?我回来对家人说,这次上马我见到位视障跑者,他几乎与我以同样的速度跑完全马,他跑完肯定不刷朋友圈,而这就是我追求的马拉松!所以我要坚持自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坚持自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