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处》是湖北省青年作家林莉的一篇回忆性文章,写作缘由是《黄金时代》这本杂志因为母亲节而设置的一个征文比赛,林莉在看到这个征文启示以后,和母亲相处的一幕幕涌上心头,于是《小巷深处》这个感人的故事就这样带着朦胧的月色来到了《黄金时代》的编辑面前,而后一炮走红,感动了无数人,各地的语文教材编写组也纷纷让这篇潸然泪下的文章与中学生“见面。”
这个故事是母女之间的故事,而母女关系是亲情中如此令人痴迷的一种关系,即使是波澜不惊的母女生活就有许多回味隽永之处,更何况是这对有故事的母女呢?《红楼梦》里面对女性大加推崇,因为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两个水做的人儿互相牵挂,互相疼惜,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情愫?更何况是相依为命的母女俩?没有任何泥做的男人的污浊,流淌的到处是清澈的水,这该是怎样的美好?
小巷深深,深几许母女两人曾经是多么纯粹吧! 当“我”还是一个弃婴的时候,母亲把我领养回家,并当即拿出全部的积蓄,租了小巷深处的一间房子,为“我”准备了一个像样的家。丝毫没有想着自己,也没有担忧未来,这得需要多大的魄力!面对一个素昧平生,不知来处的婴儿,母亲却认定以后会一直厮守在一起,而且坚决地认为两人的日子会越过越好,所以那曾经毕生积蓄全部拿出,只为给“我”租到像样的一间房。从此母亲的“财商”潜能一直被激发,夏天在最毒的烈日底下卖冰棍,冬天拆洗缝补棉被租给赶集或帮工的人。而曾经行单影只的母亲也有了忠实的伙伴,不再用竹竿点击石板来辨路,由一个亭亭玉立的女孩骄傲而自豪地掺着一位瞎眼的母亲走过那长长的小巷。这是温婉动人的时刻,一个纯粹的女孩搀着一位纯粹的母亲缓缓走过,在朝阳透过小巷的时候,在落日亲吻小巷的瞬间。
然而这种简单纯粹宁静的美好却被两人贪心的欲望给打破了。
贪心的欲望来自于中国长久以来沉淀在血脉里的意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殊不知这句话在曾经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确实是有用的,因为在唐宋时代,通过读书并进而在考试中胜出,确实能给人带来物质的幸福——“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想借助读书来改变当前女儿命运的想法在母亲的心里萌芽了。
恰巧,小学老师又给予了母亲内心的那颗种子阳光和雨露,或者说给母亲的梦想打了一支强心剂。一般来说,老师总都是善良的,发现了孩子一丁点的闪光之处,便要将其放大,“我”的作文文通字顺,得到老师一句偶然的随意的夸奖。就这样,小学二年级的老师一句“小小年纪,大有作为”之类的套话,让“我”得意,更让母亲坚定了女儿读书的决心,“我家莉儿可了不得,老师赞她有出息”,从此以后,母亲卖冰棍更加卖力了,生活更加有奔头了。
小巷深深,深几许可是二十世纪之后的世界,读书跟物质生活的改善基本没有关系,因为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当个公务员为朝廷卖力获得薪俸之外,还有许许多多新兴的职业,还有市场不断繁荣的商业贸易。相较于“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极低概率和政策更迭的不确定来说,其他途径更容易达成物质生活的改善。“我”的母亲就已经从中获益: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在炎热的夏天吃一根凉凉的冰棒是一件并不算奢侈的事情,于是母亲的冰棒生意也越来越好。除了母亲坐在“日头最毒的地方”是赚钱的原因之外,人们消费方式的改变应该是母亲的冰棒生意日益兴隆的原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坐在大趋势的风口那里,“猪也能飞起来”的原因。
二十世纪的读书只与内心的丰盈有关。注意这里的读书,并不是去学校上学这个过程,而是真正的阅读和思考。然而生于1972年的徐莉,是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教育,主要是知识点的教育,是千军万马中突出重围,把周围的伙伴都远远撇开的教育,其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开启学生内心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潜能,点亮学生的思维,而仅仅是为了书面测试能力提高这一完全短期的功利性目标。
因此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我”不能意识到人世间母女一场的稀有和珍贵。“我”也不能理解和领悟母亲年轻时面对周遭邻人所必须持有的警觉和泼辣,我也不再能体会到那个油腻的桌子,过期的折价牛奶和满是油渣的猪油拌饭所组成的家带给我的幸福和满足。我只会和同学比较学习成绩,比较家庭环境。通过和伙伴的比较,我发现了我所拥有的幸福和美好终究不过是一个四壁空空的家和瞎眼的母亲而已,尽管这是我长久以来安身立命的幸福所在,也是今后一辈子魂牵梦绕的美丽回忆。
小巷深深,深几许然而不仅没有一个人告诉这个姑娘生活的本质,周围的所有都在促使女孩逃离这个深深小巷中的家。
学校的生活是忙碌的,老师布置的作业是永远也写不完的,这对于那个自卑而习惯服从的自卑的姑娘来说,唯有不停地写,不停地做。“除了几顿饭之外,我一直泡在教室里”,泡在教室里干啥呢?很显然,她从学校中也没有获得知心的友谊,只能是不停地完成作业,因为老师布置的作业通常是穷尽所有的时间不能全部完成的。类似于现在华为给员工布置的工作量,其实八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内肯定是完成不了的,必须要通过加班加点来完成。因此学校的教育剥夺了女儿和母亲朝夕相处的宝贵时光。
周围的邻居呢?邻居倒还是个明眼人,关切地询问起这个本打算是让瞎眼的英姨老来有个可以依靠的女儿。但平时邻居的语言是那么难以入耳,对英姨收养和疼爱的宝贝直接斥之为“这个丫头黑不溜秋,眉不是眉,眼不是眼”,所以英姨对邻居好心的问话只能继续采取强硬的态度,只能故作骄傲地说“我家莉儿忙着呢?老师说她有出息,哪能把时间耗在家里”。
好吧,如果“有出息”的代价就是减少甚至扼杀亲情相聚的时光,试问这样的教育到底是催人向上呢,还是让人远离幸福呢?但是当时的母亲并不能思考这些,母亲的骨子里是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意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母亲是一个泼辣的,要强的人,母亲想让这个“黑不溜秋,眉不是眉,眼不是眼”的女儿以后可以被邻居瞧得起甚或是刮目相看,只能让她走邻居不曾走过的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因此尽管母亲很辛苦,但是从来不让我插手一个年轻的姑娘本可以学着做的家务事。而“我”可以参透生活的本真意义的机会或许就只能蕴藏在和母亲共同做家务的过程中。
小巷深深,深几许然而“我”和母亲都不能意识到,直到岁月悄然留走,直到生命的结束方才有可能悔悟,但也仅仅是永久的遗憾而已。
文中的“我”在那位每月代母亲送饭钱的老婆婆的警醒下,看到了倚在墙边的头发花白而凌乱的母亲,联想了到了母亲怎样央人把他送上开往县城的车,怎样敲着竹竿一声一声地来到老婆婆家,然后再敲着竹竿沿原路返回到那个孤寂落寞的小巷深处的家。老婆婆的一声“作孽”,不知道是指谁,是老婆婆自己的自责吗?正是她作为中间人的传递,母亲在女儿在长达三年单位高中生涯中竟不曾见过女儿,母亲是怎样熬过这深深的想念的?还是少女的作孽,因为正是她的固执和愚钝,才让母亲不敢来看女儿?还是瞎眼英姨自己的罪孽深重,才收养了这样不懂人情的冷血的女儿?我们不得而知,但母女之间长达三年的不见,不就是作孽吗,不论对谁来说都是如此。
求学的经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小学、初中、高中,长达十二年的过程,在这将近十二年的过程中,家对于“我”而言,便是一个难以启齿,羞于表达的地方;等到读初中的时候,家便是“我”逃离的地方;待到到县城读高中时,家便是“我”成功遗忘的地方。
鲁迅一直在说“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两个本可以相亲相爱相依为命一直互相陪伴直到一人终老的母女,却都先后萌生了想要逃离这个家的想法以及随之而来的实践,尽管女儿在高中毕业的时候意识到了一点点,和母亲回到了小巷深处的那个家,但仅仅是感恩母亲的付出,仅仅是出于社会道义和子女责任,并没有意识到人生匆匆一世,母女一场是多么珍贵的一件事。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女儿的大学时光及今后的小家庭生活的到来,母亲终究又会失去女儿。
小巷深深,深几许沈从文的湘西文学一直让人留恋,文中的“翠翠”一直让人怀念和追忆,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翻开《边城》,所有的烦恼都可以随风而逝,究其原因,就是沈从文为读者勾画的是社会中渐行渐远的感情和山水,为其稀有,因而珍贵。因为现代文明的侵入,使这种细腻美好的情愫就此消失,这些温婉的文字也是为美丽的湘西乡村所唱的一首挽歌。
然而这是毕竟是时代的裹挟,仿佛若海啸般吞噬着一切,没有哪个乡村可以幸免,也没有人能拒绝得了。亦如《小巷深处》的母女,现代的学校教育只能是透支母女俩相处的时光,女儿才能考上省城重点高中,才能实现所谓的“有出息”。
也许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要好一点吧。
小巷深深,深几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