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髓核突(脱)出的部位、大小以及椎管矢状径大小、病理特点、机体状态和个体敏感性等不同,其临床症状相差比较悬殊。所以一定要对本病症状的认识与判定必须要全面了解。要从其症状表现,病理胜利与病理解剖的角度加以推断。现在就本病的较为常见的症状阐述如下!
1、腰痛症状:95%以上的腰椎间盘突(脱)出症患者有此类症状,包括椎体型者在内。
①机制:主要是由于变性髓核进入椎体内或后纵韧带处,对邻近的神经组织造成机械性刺激与压迫,或者由于髓核内糖蛋白、β-蛋白溢出和组胺(H物质)释放而使相邻近的脊神经根(马尾神经)等遭受刺激引起化学性或机械性神经根炎。
②表现:临床上这种病人主要以持续性腰背部饨痛为常见,平卧位减轻,站立则加剧,在一般情况下可以稍微忍受,并容许腰部适度活动及漫步行走,主要是因为神经根遭受压迫所致。持续时间少则2周,长者可达长年累月。另一种疼痛为腰椎部位的痉挛性剧痛,不仅发病会急骤出现,且多难以忍受,非卧床休息不可。
此类病人原因主要就是因为压迫导致缺血性神经根炎所致,即髓核突然突出压迫神经根,导致神经根部血管同时受压呈现缺血、淤血、乏氧及水肿等一系列改变,并可持续数天至数周(椎管狭窄者亦可出现这类症状,但持续时间甚短,仅数分钟)。这个时候应该卧床休养、睡硬板床、封闭疗法及各种脱水剂可起到早日缓解之效。
2、下肢放射性疼痛:80%以上的病例出现这类表现,其中后者可达到95%以上。
①机制:与前者属于同一并发机制,主要还是因为脊神经根(马尾神经)造成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造成。此外,通过患节的椎神经亦可出现反射性坐骨神经痛(或称为“假性坐骨神经痛”)也容易合并马尾综合征。
②表现:轻者表现为由腰部放射到大腿、小腿后侧的疼痛及麻木感,甚至直接达到足底部;一般情况可以忍受。重者会从腰部放射到足底部的电击样剧痛,且多伴有麻木感。
疼痛轻者虽仍可步行,但步态不稳,呈间歇性跛行;腰部多取前倾状或以手扶腰以缓解对坐骨神经的张应力。重者则卧床休息,并喜欢采取屈髋、屈膝、侧卧位。凡增加腹压的因素均使放射痛加剧。
由于屈颈可通过对硬膜囊的牵拉使对脊神经的刺激加重(即屈颈试验),因此患者头颈多取仰伸位。放射痛的肢体多为一侧性,仅极少数中央型或中央旁型髓核突出者表现为双下肢症状。这种放射痛的肢体多为一侧性,仅极少数中央型或中央旁型髓核突出者表现为双下肢症状。
3、肢体麻木感:多与前者一起发生,单纯表现为麻木而无疼痛者仅占5%左右。这类患者主要是脊神经根内的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受刺激所致。其症状表现范围与部位取决于受累神经根被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4、肢体感觉发冷变凉:有少数病例(约5%~10%)自觉肢体发凉,主要是由于椎管内的交感神经纤维受刺激。临床上常可发现手术后当天患者主诉肢体发热的病例,与本症状为同一机制。
5、间歇性跛行:其产生机制和临床表现与腰椎椎管狭窄后的表现相似,原因主要是在髓核突出的情况下,出现继发性椎管狭窄的病理和生理学原因;对于伴有先天性发育椎管矢状径狭小者,脱出的髓核更是大大加重了椎管的狭窄程度,从而导致本症状诱发产生。
6、肌肉麻痹:因腰椎间盘突(脱)出症造成瘫痪者十分罕见,而多系因根性受损致使所支配肌肉出现程度不同的麻痹征。轻者肌力减弱,重者该肌失去功能。临床上以腰5脊神经所支配的胫前肌、腓骨长短肌、趾长伸肌及姆长伸肌等受累引起的足下垂症为多见,其次为股四头肌(腰3~4脊神经支配)和腓肠肌(骶1脊神经支配)等。
7、马尾神经症状:主要见于后中央型及中央旁型的髓核突(脱)出症者,因此临床上少见。其主要表现为会阴部麻木、刺痛,排便及排尿障碍,阳痿(男性),以及双下肢坐骨神经受累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控及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等症状。
8、下腹部痛或大腿前侧痛: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当腰2、3、4神经根受累时,则出现神经根支配区的下腹部腹股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另外,尚有部分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也可出现腹股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有腰3~4椎间盘突出者,有1/3的有腹股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其在腰4~5与腰5~骶1间隙椎间盘突出者的出现率基本相等。此种疼痛多为牵涉痛。
9、患肢皮温较低:与肢体冷感相似,亦因患肢疼痛,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经性血管收缩。或是由于激惹了椎旁的交感神经纤维,引发坐骨神经痛并小腿及足趾皮温降低,尤以足趾为著。此种皮温减低的现象,在骶1神经根受压者较腰5神经根受压者更为明显。反之,髓核摘除术后,肢体即出现发热感。
10、其他:视受压脊神经根的部位与受压程度、邻近组织的受累范围及其他因素不同,尚可能出现某些少见的症状,如肢体多汗、肿胀、骶尾部痛及膝部放射痛等多种症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