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营的会议开了一天,比预期的要糟糕一下,因为准备不足。
不止是我准备不足,张老师准备的也不足。
我到办公室的时候,张老师还在啃着包子,等她吃完饭,开始讨论活动内容。
先解决的是游走深圳营的执行问题,张老师把该出的手册和任务卡已经在设计了,需要的物资也开始准备了。
核对了一下内容,脑子里还是有点懵的状态,框架有了,具体到时间段上,还是有些困难,没办法细化到那个程度。
价格决定服务质量,这个世界是没有性价比一说的。
便宜、没有办法提供好的产品,这是一个铁定的真理,因为没有人会愿意做赔本赚吆喝的事情。
产品上架的是比较仓促的,但这个点选择的非常好,痛点找的十分精准,可谓是一击即中。
价格合适,产品力也够,上架之后销售的反响是不错的,就目前来看,组织两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好像第一期试水的,报名已经够开团的了。
后面的两个排期也差不多能够成行,就销售成果上来看,是一款成功的产品了。
当然,和定价、精准的市场判断,以及张老师的魄力也是有关系的。
一个产品从想法到落地到可执行,我总以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看张老师雷厉风行的状态,好像也并没有那么难。
想法到分析、分析到计划、计划到罗列框架、框架到细化执行细节,然后执行。
中间我唯一没有参加的是宣发,宣发的阶段应该是在框架之后,也可能是框架之前。
提到这个想法的时候,还是上次从贵州回来后的初次拜访,确切的说,应该时元旦后面一两天的时间;
第二天文案就出来了,文案出来的时候,我以为已经是一个完整的方案了,直到张老师问我寒假的计划和安排,我才直到,原来做事并不一定非要准备好才出发,而是可以边走边出发的。
道理我懂,只是知易行难,咋就不能像张老师这么有魄力呢?
回归到独立营的会议上来。
张老师给独立营定了三个基调,第一要有核心竞争力,第二要自带流量属性、第三要有属性向导;
原定的计划目的地是桂林、贵州、成都、西安、哈巴雪山;
桂林和贵州是成熟的线路,今天过的也只是框架和内容,具体细节不在今天的讨论范围。
哈巴雪山的产品还没有讨论,张老师直接PASS掉了,一方面考虑落地的难度、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市场的需求。
着重讨论的是成都和西安。
成都的设计很好,三星堆+熊猫+羌族,这三个亮点足以支撑一个产品。
三星堆和熊猫基地是自带流量的,算是去四川必去的打卡点,虽然人多,但家长买单,算是必选项。
羌族这个可挖掘的点是两个,一个是汶川地震自然灾害能给孩子们直观的生命教育,到了那个地方,才有那种感受。还有就是羌族文化的输出,对孩子了解中国也是一个很好的点。具体内容没有细化出来,今天讨论的重点是可行性和方向。
从产品定位上来说,成都的产品是没有问题的。
有符合家长期待的点,也有符合原创和属性向导的点。唯一值得商榷的是,这样的搭配家长是否愿意为之买单。
但这个不是现在考虑的问题,因为没有答案,没有实践谁也不敢断定结果。
另外一个是西安,原计划是西安+延安的模式,西安作为自带流量的亮点,延安作为深度体验的地方。
这个产品有一个BUG,是交通问题。
因为跨省了,如果用火车,在暑期高峰期专场的风险会增加,固定位置活动,风险是可控的,中间专车还带着儿童,这个风险系数就很高了。
从风险的角度上评估这个产品,不能算是一个好的产品。收益和成本、风险不匹配。
经过大家的讨论,这个产品待定了。
张老师很喜欢,吴总觉得有风险,从执行的角度上,我站吴总这边。
张老师给了备选,北京;
经历过去年北京的挣扎,从情感上来说,张老师不愿意选择北京,用她的话说,就是花钱当孙子的地方。
即便如此,北京依然比西安是更好的选择。
张老师想搭配张家口作为第二站,经过讨论,还是给否决了。
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张家口的地域优势不明显,做出差异化的产品内容很难,另一个还是交通。
交通是个棘手的问题,用大巴时间长,用高铁,太折腾。
折腾不是不行,但说服家长的成本很高,家长会有很多的担心和顾虑,还有就是风险。收益是否支撑这个冒险;
解决方案是吴总想出来的,用游走的形式来替代原计划的出行方式,用拼床的方式解决成本压缩。
就目前的状况来说,这个解决方案是比较完美的,即与传统的研学活动的吃住差行程差异化,又能节约出行成本补贴到住宿和导师配比上,是一个好的选择。
就到这儿吧,太晚了,要睡觉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