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人在思考问题时候都是比较浅的,甚至有可能不想思考,这是什么问题呢?其实是我们大脑中的预设“省力原则”模式。
我们大脑的省力原则模式是什么样的呢?
1、看事物的方式是固定的
2、思考问题喜欢简单
3、思考问题喜欢省力
问题越复杂越不喜欢启动,这就是我们大脑的运行规则。
其实,我们只要能提供完整、可行的行动指南和符合自身实际条件的决策标准就可以算深度思考。
比如我们多丰富自己的经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识万种人”。我们的阅历丰富了,思考问题的深度就深了。
我们通过学习获得这些思维,比如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假设法思维、排除法思维、反证法思维等等,有了这些思考工具,我们在学习,在工作中,生活中解决问题都能让我们更加有深度。
有了这些思考工具帮助我们思考,会让我们更深入的进入思考。
但有了这些工具并不能让我们更全面去解决问题,我们还要有这两大黄金原则:
一、视角
判断你会不会思考,看你会不会从不同的视角去分析问题,看待问题,有了这个原则,我们能从日常生活中的发现新的机会。
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高脚杯,我们只是知道这个概念,高脚杯就是喝红酒的,上面一个杯体,下面一个细细的杯杆,还有一个宽宽的杯托,我一般的思考到这里就停住了,就不会深入去思考,如果我们拥有视角原则的话,我们会多了解一下,这个杯子的来由,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个杯子,杯子发源于那个国家等等。
拥有视角思维,必须要会观察!
观察和简单看是不同的,观察意味着切换不同的视角去看同件东西。不同的视角能得到不同的信息。
由于我们的教育问题,我们的学习体制是填鸭式,让我们放弃了思考,让我们观看事物形成的方式是固定的,这样做最简单、最省力,非常符合大脑的运作机制。大脑非常乐意,特别现在的人非常浮躁,急功近利。更没有深度思考的习惯。深度思考需要花时间的,
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激不起我们的思考,我们只是熟悉,,熟悉不等于了解。
越是日常的事物,我们对它观看方式越是僵固化,比如胶水只能用来黏东西,筷子只能用来吃饭,笔只能用来写字,肥皂只能用来清洁。这些想法于我们是如此根深蒂固、不可更改。因为他们太常见而不被关注,不会被我们思考点亮。
二、层次
我们看一个人,从外表看,基本都差不多,根本分不出有什么区别,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是认知层次不同,人和人之间思想的维度不同是无法沟通。
为什么我们会理解说,我和他都不同频的,这个就是认知层次的不同。
认知是每个人的大脑的一套算法,它是由成长环境的投射和自主意识共同进化而成的,是所有行为的内在逻辑,而行为是认知能力的外在表现。
认知一般有二个层面。
第一层是本能层
第二层是维度层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要像鹰隼飞于高空,俯瞰一个个社会与人生问题,就需要打破思维的定势,获得高维视角,从思维上突围认知。
看一个人是否优秀,我们看他看问题的维度。
同一个问题,同一个事物,人们因为观察与思考的角度不同,就出现了一维、二维、三维、四维等思维方式。
当你的思维的维度越高,那么你的思想境界也会越来越高,眼界格局胸怀也随之提升;当你思维的路径越正确,你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自由意识度也越来越高;当你的认知提升了之后,你会发现以前觉得是天大的事,现在看来都不是事,以前觉得无法逾越的鸿沟,现在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