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两会主题热搜“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代表们支持国家制造业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就目前的社会环境来讲,我能深深理解那些不愿意进厂工作的年轻人。
2009年,还在读大二的我寒假跟着同学一起到厦门去做寒假工。这是我第一次踏入工厂大门并有幸深入了解工厂内流水线作业。短短2个月的时间,拼死拼活昼夜颠倒加班挣了不到2000元。这段经历给我的总结语就是:一定要好好学习专业知识,以后绝不进厂做这样的工作。许多人在经历社会的锤炼后,会开始明白读书的意义。我算是一直明白读书意义的,只是在实际体验社会的残酷后,才将读书的意义落实到实处。返校后,更加努力看书学习,身为艺术系学生,在大二上学期通过了英语四级,下学期通过了英语六级,整个系过英语六级的学生其实没几个。当时我立志以后如果做不了专业相关的工作,就去做外贸,毕业后凭借这点英语水平也算得偿所愿。
剖析一下工厂不受年轻人待见的几大原因。
1.在工厂工作工资低不说,白夜班颠倒成日常。记得那时候是大年初二,我正好经历着夜班颠倒的生活,晚上在流水线上刷了一晚上的灯管,早上头脑昏昏沉沉,回到宿舍却连早餐摊都很少见到,许多商贩都回家过年了。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流水线工人的艰辛,并暗自庆幸,自己还是学生,还有选择的机会。
2.严格的工厂纪律。为了保证工作效率,一旦流水线开始启动,说话在上班期间是被禁止的。除非你可以脱离基层流水线员工升职到小组长之类的管理性工作。工人能做的就是像机器人一样不断地重复单一作业,而且加班的时候,通常要工作12个小时。有的工厂甚至严格规定工人喝水上厕所的时间,超时将被罚款。日常交流中,工厂人群素质层次不齐,大部分在交流的话题是泡妹、仔,游戏之类的。有些初中毕业就跑出来打工的男孩,一发工资就跑去网吧泡吧,下班后无法好好休息,夜班期间经常打瞌睡,长期下来工作表现可想而知。
3.在工厂内很少组织积极正面的娱乐活动。许多工人下班后跟舍友聚众打牌,所谓的篮球场、图书馆等设施也很少见人使用。工厂内的许多年轻人长年累月在一线像机器人一样重复作业,长期下来,人是很容易烦躁抑郁。2010年富士康13名工人因承受不住工作压力而选择跳楼自杀,这一事件震惊社会。可见工厂一线员工长期加班,枯燥单调作业,给他们的身心带来怎样的伤害。
4. 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工厂内人口老龄化严重。工厂不受年轻人欢迎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工厂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就拿我们公司的情况来说,作为轻工业,女性的比例是偏高的。但那些年轻女孩子,都不愿意在工厂流水线坐班8-12个小时,所以造成的状况就是,工厂内35-50岁的中年妇女居多。试问哪个年轻小伙愿意整天对着一群阿姨大婶婆婆妈妈加班加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在普通工厂内得到充分体现。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像富士康那样的加工厂,不同部门间的男女比例也是不一样的,这导致许多在工厂工作多年的未婚男女很难找到合适的对象。
相比较而言,外卖员的工作虽然比较辛苦,但胜在一份自由。如果你想多赚点,可以多接单,如果你想休息,也可找个地方躺平。春节期间,小区附近的路边,经常看到一群外卖小哥早晨聚众拿着话筒唱歌。虽然送餐时间比较辛苦,但工作之余,能接触的人跟娱乐活动还是很丰富的。对比就会发现外卖员比工厂每天限定工作时长的流水线工人舒服太多。这一代年轻人,普遍不缺温饱,如果一份工作既可以养活自己,且工作时间自由,工作环境宽松,何乐而不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