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0日星期五,东门外醉爱餐厅。研团书记,实践部、组织部、宣传部以及志愿部的即将退休的副书记们,以及即将担任新一届副书记的骨干同学们分坐两桌,以茶代酒,畅谈在研团所经历的种种。这既是一次研团新老交接、相互交流增加感情的聚会,也意味着我在研团一年的社工画上了句号。
先来回顾下在研团这一年的社工经历吧。上个学期初,也就是研一下学期决定加入研团实践部,自己的想法很简单,就是通过实践部的平台、实践部的活动去接触外面的公司和人,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为以后的求职就业积累资源,寻找心仪的目标。称之为加入研团的“初心”,我觉得是非常恰当的。
作为部员,工作当然得从基本的活动做起。学期中的“e周e讲”活动,以沙龙的形式,邀请本学期即将毕业的硕士或者博士师兄师姐,来给电子系的同学们分享他们求职的经验,也会谈谈他们的科研、社工和平时的生活。这些前辈与我们的年纪相差不大,他们走过的路我们今后也会经历,所以交流起来非常轻松,大家畅所欲言,同学们可以了解到毕业季第一手的求职经历求职方法,如何保持科研、生活和求职之间的平衡,在面临抉择的时候如何取舍,等等。90分钟的沙龙活动凝聚的是我们研团同学前期联系嘉宾、租借场地支持活动、张贴海报推送宣传、收集报名问卷、撰写活动新闻稿的辛勤劳动,干货满满充满诚意,这也是我后面选择继续为"e周e讲"服务的原因。在这个学期,我和吕关胜共同将“e周e讲”打造成精品活动。这个活动对同学们的重要帮助摆在那,我们也希望办得更好。作为改变的第一步,首先就是明确区分“硕士专场”和“博士专场”,将一学期一场的活动扩展为两场(不含简历修改、职业面试技巧方面的“e周e讲”)。毕竟这是两个就业特点有很大差异的群体,区分开来能让内容更有针对性。其次则是从宣传的形式上下功夫。之前的宣传都是简单张贴海报、写万年不变的推送(万年不变的标题、非常简略的内容等)为主,这个学期则是制作了宣传易拉宝,海报也扩散到其他兄弟院系,微信推送也从标题、图片、嘉宾噱头、内容等全面改进,推出报名问卷(含同学调研)、提前建立和嘉宾交流的微信群,推出活动女主持/串场,发放带有研团特色的小礼品等等,一场“硕士专场”活动,一场“博士专场”活动,8位嘉宾,累计吸引六十余位不同院系的同学来参加。
和吕关胜一起合作的另外的讲座类型的活动就是协助各种企业、科研院所来举办的宣讲会或是招聘会了。相关单位先和研工组的老师打招呼,之后再经由我们去承办,当然也有HR直接找到我们,希望我们能举办活动的。碍于老师的情面,一直以来我们接受的任务都是按照举办宣讲活动的流程去走,无论这个企业知名也好,不知名也好。虽然这些企业单位基本都是以后同学可能的去向,但是很多小的公司并没有什么知名度,所从事的业务也不太具具体,这往往会导致即使院系宣传的力度做得再大,同学们不愿意来就是不愿意来的现象。归根结底,不能为了办活动而办活动,立足同学们的需求,认真思考宣讲活动的内容是需要今后负责这块工作的同学认真思考的。我们合作的宣讲活动成功的还是占大多数,但是也有那么几场不算成功的活动。脱离同学们的需求去办活动注定会失败,即使它包装得再怎么合情合理。这也是我得到的一个经验。
学期中实践部的活动还有一个比较热门的就要数短期实践了。短期,一般也就是半天或一天,不过一天的短期实践截止到目前都没有经历过。实践的地点一般是知名的企业、科研院所,涵盖电子系同学就业比较热门的行业。实践的内容则主要是参观、座谈,参观企业,并由HR或者清华校友跟同学们交流。短期实践是“走出去”活动的代表,出行过华为北京研究院、北京腾讯、是德科技(原安捷伦)、微软中国研究院、搜狐、三星、京东、天津电子研究院、百度、趣加等企业,每次基本都是十几人的小队伍,热门的企业会达到三四十余人的规模。参观并不都是走马观花,了解这个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氛围只是一方面,很多时候HR、在企业工作的清华校友、大牛工程师等都会和同学们分享求职和工作的经验。HR一般会介绍求职和招聘的流程和技巧,清华毕业的师兄师姐们一般会分享他们当初做出选择的心路历程,求职找工作的经验,大牛工程师们则一般会介绍他们的工作内容,吸引有志于投身本行业的同学们。短期实践活动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要想了解一个行业,待在实验室,上上网查查资料是不行的,得真正走出去。每一次短期实践出行我都认真写出行日记、采集座谈的录音文件,以备日后回顾总结。这些资料加起来都赶得上好几门课程的作业量了。参加了活动,印象只残留两三天然后什么东西都忘了不是我的风格,用心去记录和回顾才会让短期实践的影响更持久。庆幸的是我做到了。短期时间自己负责的活动其实就是联系和对接,主要是同HR或者清华的校友联系,这也是研团掌握的一种资源。不过自己负责联系的两个单位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出行。本来就是需要考虑对方的方便的嘛,他们如果不方便回绝我们参观的要求也是可以理解的。负责短期实践的厍睿也谈到短期实践的“天时、地利、人和”,虽然短期实践不涉及评奖,单是作为工科院系,北京如此众多的优秀企业资源,不利用起来实在是太浪费了。并且很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是比较看重THU的同学的。对方有需求,那么我们的参观交流活动就能办下去,此为“天时”;咱们的短期实践口碑在前人的积累上已经形成了,去的都是一些著名的企业,交通方便,此为“地利”;最重要的其实是“人和”,同学们愿意参加这类活动的原因是对这些企业感兴趣,想开拓自己的视野。缩小象牙塔和外面世界的距离,面向求职与就业。想到这些,短期时间活动每个学期能够成功举行数场也就不奇怪了。
研团实践部活动的大头,现在看来其实就是寒暑假实践。从项目启动到联系实践单位,从建立支队到后期评选总结,时间跨度都在两三个月。一旦在校级评选中拿到奖项,也能为研团的评优增添不少分数。当然我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评奖而实践,而是电子系实践的口碑摆在那,让同学们参与进为期两三天到一周的实践活动,也能让他们了解到很多东西。实践的目的地往往是各省市的科研院所,有和电子系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每年也有新增加的。暑期实践的支队规模会比较大,10个支队左右;寒假则相对小一些,5到6个支队。项目启动就意味着实践活动开始了,一般会先通过邮件、电话与对方HR或者组织管理的人员联系,表达我们的需求,不断协商交流,策划实践方案,确立前期宣传、人数、时间、内容、报销、后期反馈等细致的事情;一旦对方同意实践出行,双方要求匹配到一块儿,则开始发放报名问卷,制作推送,吸引同学们前来参加。实践单位大多数是科研院所,能够吸引同学们参加活动的原因无非这么几种:专业相关;离家近,有报销,参观交流之后顺便回家;科研院所实力雄厚,待遇条件诱人;所在地有一定特色,诸如旅游、生活、发达程度等方面。“有报销”这一点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们一般要求对方单位提供单程路费、食宿费用的报销,也以此作为一个噱头吸引同学们报名参加。支队联系不成功或者报名参与人数较少的也往往与此相关。暑假时王宇一个人负责全局的实践统筹,用他的话说是“每天像老牛拉车似的一点点推进实践”,“电子系的实践招牌不能砸我手上啊”。异常辛苦。所幸由我们联系的510所的实践支队不负众望,成功获得了2016年暑期实践的金奖,努力得到了回报。和对方HR联系、协商报销、确立三天的实践时间和内容、建立支队选拔支队长,成功出行,精心包装后期成果,把实践的经历完美展现出来,办好整件事情让人非常有成就感。这次寒假实践,我本人也负责两个支队的立项,其中还包括一个精品支队(实践题材非常好,切合创新创业以及和本系同学联系紧密)。完整参与寒暑假的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对我能力的锻炼,也是对我社工的认可。
有付出就有回报,努力把每一件事做到最好,这是我在研团一年的工作中体会最深的。当了一个学期的部员之后又被选拔为副书记,这是其他研团同学对我的认可。看见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研团的活动,同时自己帮带和鼓励新加入的同学,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个人的情商也得到极大地锻炼。气氛融洽,书记之间就是亲密的朋友,没有架子,有问题大家一起讨论、想办法解决,活动办好之后有聚餐有出游,这些都能让人尽力投入到研团的社工当中。友谊,也是最大的收获之一。活动有精彩有不足,失败经历让人反思成长,成功经历则让人再接再厉,每个人都不会刻意标榜自己也不会刻意责难他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把活动办好就行了。
总结一下实践部乃至整个研团的“核心竞争力”,我认为是这么几点:合作务实——书记、副书记、部员之间的积极交流,做事无怨言,随叫随到,服务同学们是我们的初心;不断突破——在往年或者之前活动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无论是拓展实际活动的范围、形式,还是宣传的内容和形式,我们都向着更好的方向努力;包容亲密——研团就像一个大家庭,领导没有架子,不讲形式主义,气氛融洽,感情建设活动丰富;收获成长——研团的很多活动,只要全身心投入其中,无论是对办事能力还是交流沟通能力,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
对于研团的工作,我可以说做到了问心无愧,留下了自己的烙印。这一年的时间转眼即逝,但是这一年的收获和思考我不会忘记。离开了研团并不意味着和研团的小伙伴失去了联系,相反我们反而成为了生活中的好朋友。也希望这个组织能越来越好。
结束一段经历意味着开始一段新的生活,本命年继续加油!!!!!!
If you dare,there is always a way
Go,LK go!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