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0年-初级会计实务(会计资格)

2020年-初级会计实务(会计资格)

作者: 纵昂 | 来源:发表于2020-02-16 09:20 被阅读0次

\color{red}{初级会计考试报名时间:每年11月1日-30日}
初级资格考试定于每年5月11日-15日,5月18日-19日。
其中,每天上午考试时间为8:30-12:00,下午考试时间为14:30-18:00,《经济法基础》科目的考试时长为1.5小时,《初级会计实务》科目的考试时长为2小时,两个科目连续考试,时间不能混用
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每年仅考一次,如果错过了,就只能再等一年
初级会计的报名入口会在11月开放,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根据当地的报考政策,登录全国会计资格评价网进行报名

第一章 会计概述

第一节 会计概念、职能和目标
一、会计概念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核算和监督,以提供经济信息和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为主要目的的经济管理活动。本章末特别说明时,均已企业会计为对象进行介绍。
二、会计职能
会计职能,是以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作为"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的会计,具有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项基本职能,还具有于此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拓展智能。
(一)基本职能
1、核算职能
会计的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会计核算的内容包括:(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2)财务的收发、增减和使用;(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4)资本、基金的增减(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2、监督职能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真实性审查,是指检查各项会计核算是否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是否如实反映经济业务或事项的真实情况。合法性审查,是指检查各项经济业务及其会计核算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执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以杜绝违法乱纪行为。合理性审查,是指检查各项财务收支是否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及经营管理方面的要求,保证各项财务收支符合特定的财务收支计划,实现预算目标。
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监督就失去了依据;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只有核算没有监督,就难以保证核算提供信息的质量。
(二)拓展职能
(1)预测经济前景,是指根据财务报告等提供的信息,定量或者定性地判断和推测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规律,以指导和调节经济活动,提高经济效益。
(2)参与经济决策,是指根据财务报告等提供的信息,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对备选方案进行经济可行性分析,为企业经营管理等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
(3)评价经营业绩,是指利用财务报告等提供的信息,采用适当的方法,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资产运营、经济效益等经营成果,对照相应的评价标准,进行定量及定性对比分析,做出真实、客观、公正的综合评判。
三、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要求会计工作完成的任务或达到的标准,即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相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财务报告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要是企业财务报告编制的首要出发点,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必须与投资者的决策密切相关。因此,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应当如实反映企业所拥有或者控制的经济资源、对经济资源的要求权,以及经济资源及其要求权的变化情况;如实反映企业的各项收入、费用和利润的金额及其变动情况;如实反映企业的的各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所形成的的新进流入和现金流出情况等。从而有助于现在的或者潜在的投资者正确、合理地评价企业的资产质量、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等;有助于投资者根据根据相关会计信息作出理性的投资决策;有助于投资者评估与投资有关的未来新进流量的金额、时间和风险等。除投资者以外,企业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还有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社会公众等。由于投资者是企业资本的主要提供者,如果财务报告能够满足这一群体的会计信息需求,通常情况下也可以满足其他使用者大部分信息需求。
第二节 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对会计核算时间和空间范围等所作的合理假定,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前提。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服务的特定对象,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会计核算应当集中反映某一特定企业的经济活动,并将其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相关活动。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xue)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假设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是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来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点。选择货币作为共同尺度进行计量,具有全面、综合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的作用。
二、会计基础
会计基础,是指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具体包括债权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一)债权发生制
债权发生制,是指以取得收取款项的权利或支付款项的义务为标志来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会计核算基础。
在实务中,企业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时间与相关款项收付时间有时并不完全一致。例如,本期款项已经收到,但销售并未实现而不能确认为本期的收入;或者款项已经支付,但与本期间的生产经营活动无关而不能确认为本期的费用。为了真实、公允的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应当以债权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根据权责发生制,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者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二)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是指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为标志来确定本期收入和支出的会计核算基础。
在我国,政府会计由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构成。其中,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财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等。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可靠性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所在。如果企业以虚假的交易或者实行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属于违法行为,不仅会严重损害会计信息质量,而且会误导投资者,干扰资本市场,导致会计秩序、财经秩序混乱。
(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有助于使用者的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因而具有反馈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提供跨级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要想让使用者有效使用会计信息,就应当让其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弄懂会计信息的内容,这就要求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满足向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要求。
(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但是,如果按照规定或者在会计政策变更后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企业可以变更会计决策。有关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应当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2)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即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在实际工作中,交易或者事项的外在法律形式并不总能完全反映其实质内容。多数情况下,企业发生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会出现不一致。例如,企业租入的资产(短期租赁和低值资产租赁除外),虽然从法律形式来讲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往往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租赁期结束时承租企业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受益,从其经济实质来看,企业能够控制租入资产所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就应当将租入的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进行反应。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在实务中,如果某项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据此作出决策,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例如,企业发生的某些支出金额较小,从支出的收益期来看,可能需要在若干会计期间进行分摊,但根据重要性要求,可以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
(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需要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不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例如,企业对售出商品可能发生的保修义务确认预计负债、对可能承担的环保责任确认预计负债等,就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
(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延后。
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贯彻及时性要求,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交易或者事项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凭证;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和计量,并编制财务报告;三是要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时限,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
第三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一、会计要素及其确认条件
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及其基本分类。会计要素按照其性质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一)资产
1、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根据资产的定义,资产具有以下三方面特征:
(1)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资产作为一项资源,应当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具体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
(2)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资产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这种潜力可以来自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可以是非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可以是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或者是可以转化为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形式,或者是可以减少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流出的形式。
(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资产应当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等。只有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才能产生资产,企业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例如,企业有购买某项商品的意愿或计划,但是购买行为尚未发生,就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不能因此而确认存货资产。
2、资产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需要符合资产的定义,还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3、资产的分类和内容
企业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大类。其中,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应收款项融资、预付款项、其他应收款、存货、合同资产、持有待售资产、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其他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包括债权投资、其他债权投资、长期应收款、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生产性生物资产、油气资产、使用权资产、无形资产、开发支出、商誉、长期待摊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其他非流动资产。
(二)负债
1、负债的定义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根据负债的定义,负债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特征:
(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负债必须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这里的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以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2)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是负债的一个本质特征,只有在履行义务时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才符合负债的定义。在履行现时义务是清偿负债时,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用现金偿还或以实物资金形式偿还;以提供劳务形式偿还;部分转移资产、部分提供劳务形式偿还;将负债转为资本等
(3)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负债应当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换句话说,只有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才形成负债,企业将在未来发生的承诺、签订的合同等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负债。
2、负债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现时义务确认为负债,需要符合负债的定义,还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从负债的定义可以看出预期会导致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是负债的一个本质特征。在实务中,企业履行义务所需流出的经济利益有不确定性,尤其是与推定义务相关的经济利益通常需要依赖大量的估计。因此,负债的确认应当与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不确定性程度的判断结合起来。
(2)未来留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负债的确认在考虑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同时,对于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应当能够可靠计量。
3、负债的分类和内容
企业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两大类。其中,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负债、衍生金融负债、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款型、合同负债、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其他应付款、持有待售负债、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其他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租赁负债、长期用收款、预计负债、递延收益、递延所得税负债、其他非流动负债。
(三)所有者权益
1、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它是企业的资产扣除债权人权益后由所有者享有的部分,既可以反映所有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又体现了保护债权人权益的理念。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其他综合收益、留存收益等,通常由股本(或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含股本溢价或资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其他综合收益、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构成。
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是指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部分,它既包括构成企业注册资本或者股本的金额,也包括投入资本超过注册资本或股本部分的金额,即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这部分投入资本作为资本公积(资本溢价)反映。
其他综合收益,是指企业根据会计准则规定未在当期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
留存收益,是指企业从历年实现的利润中提取或形成的留存于企业的内部积累,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2、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
所有者权益体现的是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剩余权益,因此,所有者权益的确认和计量主要依赖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例如,企业接受投资者投入的资产,在该资产符合资产确认条件时,就相应地符合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当该资产的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所有者权益的金额也就可以确定。
(四)收入
1、收入的定义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根据收入的定义,收入具有三方面特征:
(1)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2)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3)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2、收入的确认条件
当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合同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企业应当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的确认收入:(1)合同各方已批准该合同并承诺将履行各自义务;(2)该合同明确了合同各方与所转让商品或提供劳务相关的权利和义务;(3)该合同有明确的与所转让商品或提供劳务相关的支付条款;(4)该合同具有商业实质,即履行该合同将改变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分布或金额;(5)企业因向客户转让商品或提供劳务而有权取得的对价很可能收回。
(五)费用
1、费用的定义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上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根据费用的定义,费用具有三方面特征:
(1)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费用必须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这些日常活动的界定与收入定义中涉及的日常活动的界定相一致。日常活动产生的费用通常包括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将费用界定为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目的是为了将其与损失相区分,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能确认为费用,而应当计入损失。
(2)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的发生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从而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其表现形式包括现金或者等价物的流出或者存贷、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的流出或者消耗等。企业向所有者分配利润也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而该经济利益的流出属于所有者权益的抵减项目,不应确认为费用,应当将其排除在费用的定义之外
(3)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应当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符合费用的定义,不应确认为费用。
2、费用的确认条件
费用的确认除了应当符合其定义外,还至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1)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
(2)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
(3)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
(六)利润
1、利润的定义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通常情况下,如果企业实现了利润,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增加;反之,如果企业发生亏损(即利润为负数),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减少。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润和损失等。其中,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反映的是企业的日常活动的业绩。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和损失。其中,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2、利润的确认条件
利润反映的是收入减去费用、利得减去损失后净额的概念。因此,利润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
二、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及其应用原则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
(一)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又称实际成本,是指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时,资产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时所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其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二)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采用重置成本计量时,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来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来计量。
(三)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所需的预计税金、费用后的净值。采用可变现净值计量时,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除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四)现值
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等的一种计量属性。采用现值计量时,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限期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五)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
三、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又称为会计恒等式、会计方程式或会计平衡公式,是表明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等式。
(一)会计等式的表现形式
企业要进行经济活动,必须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即资产。企业的资产最初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所有者投入;二是由企业向债权人借入。所有者和债权人将其拥有的资产提供给企业使用,就相应地对企业的资产享有一种要求权。前者成为所有者权益,后者则称为债权人权益,即负债。
资产表明企业拥有什么经济资源和拥有多少经济资源,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表明经济资源的来源渠道,即谁提供了这些经济资源。因此,资产和负债、所有者权益三者之间在数量上存在恒等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color{red}{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这一等式反映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因此,该等式被称为财务状况等式、基本会计等式或静态会计等式,它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的依据。
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收入,实现盈利。企业在取得收入的同时,必然要发生相应的费用。通过收入与费用比较,才能确定一定期间内的盈利水平,确定实现的利润总额。在不考虑利得和损失的情况下,他们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color{red}{收入 - 费用 = 利润}
这一等式反映了企业利润的实现过程,称为经营成果等式或动态会计等式。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上述关系,是编制利润表的依据。
(二)交易或事项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按期对财务状况等式的影响不同,可以分为以下9种基本类型:
(1)一项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2)一项资产增加、一项负债等额增加的经济业务;
(3)一项资产增加、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增加的经济业务;
(4)一项资产减少、一项负债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5)一项资产减少、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6)一项负债增加、另一项负债负债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7)一项负债增加、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8)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一项负债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9)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另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以财务状况为等式为例,上述9类基本经济业务的发生均不影响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具体分为三种情形:基本经济业务(1)(6)(7)(8)(9)使会计等式左右两边的金额保持不变;基本经济业务(2)(3)使会计等式左右两边的金额等额增加;基本经济业务(4)(5)使会计等式左右两边的金额等额减少。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如[例1-1]所示
[例1-1]2×19年1月,甲公司发生的经济业务资料如下:
1、从银行提取现金2万元。
该项经济业务发生后,甲公司的一项资产(库存现金)增加2万元,另一项资产(银行存款)同时减少2万元,即会计等式左边资产要素内部的金额有增有减,增减金额相等,其平衡关系保持不变。属于上述第(1)中经济业务类型。

2、从银行借入期限为3个月的短期借款8 000万元,存入银行。
该项经济业务发生后,甲公司的一项总产(银行存款)增加8000万元,一项负债(短期借债)同时增加8000万元,即会计等式左右两边金额等额增加,其平均关系保持不变。属于上述(2)种经济业务类型。

这样的例子在本书中第11页和12页即可详查,这里不赘述。
由此可见,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必然会引起会计等式的一边或两边有关项目相互联系地发生等额变化,即当涉及会计等式的一边时,有关项目的金额发生相反方向的等额变动;当涉及会计等式两边时,有关项目的金额发生相同方向的等额变动,但始终不会影响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
第四节 会计科目和借贷记账法
一、会计科目和账户
(一)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简称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是进行会计核算和提供会计信息的基本单元。会计科目可以按其反应堆经济内容(即所属会计要素)、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分类。
1、按反映的经济内容分类
会计科目按其反应的经济内容不同,可分为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共同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成本类科目和损益了科目。每一类会计科目按一定标准在分为若干具体科目,
(1)资产类科目,是对资产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按资产的流动性分为反映流动资产的科目和反映非流动资产的科目。反映流动资产的科目主要有"库存资金" "银行存款" "应收账款" "原材料" "库存商品"等科目;反映非流动资产的科目主要有"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有收款" "固定资产" "在建工程" "无形资产"等科目。
(2)负债类科目,是对负债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科目。按负债的偿还期限长短分为反映流动负债的科目的科目和反映非流动负债的科目。反映流动负债的科目主要有"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等科目;反映非流动负债的科目主要有"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科目。
(3)共同类科目,是既有资产性质又有负债性质的科目,主要有"清算资金往来""货币兑换""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等科目。
(4)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是对所有者权益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主要有"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其他综合收益"、"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利润分配"、"库存股"等科目。
(5)成本类科目,是对可归属产品生产成本、劳务成本等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主要有"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合同取得成本""合同履约成本""研发支出"等科目。
(6)损益类科目,是对收入、费用等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其中,反映收入的科目主要有"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科目;反映费用的科目主要有"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科目。
2、按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分类
会计科目按期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可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总分类科目,又称总账科目或一级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信息的会计科目。
明细分类科目,又称明细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作进一步分类,提供更为详细和具体会计信息的科目。如果某一总分类科目所辖的明细分类科目较多,可在总分类科目下设置二级明细科目,在二级明细科目下设置设置明细科目,以此类推。二级明细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进一步分类的科目,三级明细科目是对二级明细科目进一步分类的科目。
(二)账户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核算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
会计科目仅仅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它不能反映交易或事项的发生所引起的会计要素各项目的增减变动情况和结果。各项核算指标的具体数据资料,只有通过账户记录才能取得。因此在设置会计科目后,还必须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相应的账户,以便对交易或事项进行系统、连续的记录,向有关各方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同会计科目份分类相对应,账户可以根据其核算的经济内容、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分类。按核算的经济内容,账户分为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共同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和损益类账户;根据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账户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
账户是用来连续、系统、完整地记录企业经济活动的,因此必须具有一定的机构。由于经济业务发生所引起的各项会计要素的变动,从数量上看不外乎为增加和减少两种情况。因此,账户的结构相应的分为两个基本部分,即左右两方,分别用来记录会计要素的增加和减少。一方登记增加,另一方登记减少。至于账户左右两方的名称,用哪一方登记增加、哪一方登记减少,要取决于所采用的记账方法和各该账户所记录的经济内容。
账户的期初余额、期末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统称为账户的四个金额要素。四个金额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下列公式所示:
\color{red}{期末余额 = 期初余额 + 本期增加发生额 - 本期减少发生额}
二、借贷记账法(\color{red}{重点、识记})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法。复式记账法,是指对于每一笔经济业务,都必须用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账户中进行登记,全面、系统的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化的一种记账方法。复式记账法分为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收付记账法等。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
(1)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左方称为借方,右方称为贷方。所有账户的借方和贷方按相反方向记录增加数和减少数,即一方登记增加额,另一方就登记减少额。至于"借"表示增加(或减少),还是"贷"表示增加(或减少),则取决于账户的性质与所记录经济内容的性质。
通常情况下,资产类、成本类和费用类账户的增加记"借"方,减少记"贷"方;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收入类账户的增加记"贷"方,减少记"借"方。
1、资产类和成本类账户的结构
在借贷记账法下,资产类、成本类账户的借方登记增加额;贷方登记减少额;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其余额计算公式为:
\color{red}{期末借方余额 = 期初借方余额 + 本期借方发生额 - 本期贷方发生额}
资产类和成本类账户结构用T型账户表示,如图1-1所示

资产类和成本类账户结构.png 2、负债类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
在借贷记账法下,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借方登记减少额;贷方登记增加额;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其余额计算公式为:
期末贷方余额 = 期初贷方余额 + 本期贷方发生额 - 本期借方发生额
负债类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结构用T型账户表示,如图1-2所示
负债类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结构.png 3、损益类账户结构
损益类账户主要包括收入类账户和费用类账户。
在借贷记账法下,收入类账户的借方登记减少额;贷方登记增加额。本期收入净额在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用以计算当期损益,结转后无余额。收入类账户结构用T型账户表示,如图1-3所示
收入类账户结构.png 在借贷记账法下,费用类账户的借方登记增加额;贷方登记减少额。本期费用净额在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用以计算当期损益,结转后无余额。费用类账户结构用T型账户表示,如图1-4所示
费用类账户结构.png (二)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记账规则,是指采用某种记账法登记具体经济业务时应当遵循的规则。如果运用"借""贷"符号表示[例1-1]中九种基本类型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增减变动情况,可以发现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为"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即:任何经济业务的发生总会涉及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的相关账户,一方(或几人)计入借方,另一方(或几方)计入借方,另一方(或几方)必须计入贷方,计入借方的金额等于计入贷方的金额。如果涉及多个账户,计入借方账户金额的合计数等于计入贷方账户金额的合计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年-初级会计实务(会计资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stp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