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学六年,我在长沙市一中上学。那时候很羡慕“长沙市四中”的同学,虽然排序相差两格,但是人家改成了“周南中学”,多好听呀!
又知道周南之前是女校,想象中透着一股民国风,很是向往。
后来知道“周南”二字取自《诗经》,倒没有再深究。
这次重读《诗经》,开篇便是《风》,而风的开篇,便是《周南》,不禁好奇,“周南”二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在中国这么讲究排序的国度,把“周南”放在最前面,又是为什么?
1、诗经里的风又叫国风,具体说是十五国风,排在最前面的是《周南》、《召南》这两部分,并称“二南”。
2、古代学者对“二南”的认识,大体分为两类:
一是把“二南”作为一个地域范畴,认为“二南”与其他13 个国风一样,是13个地域的诗歌,因此提出“周原说”(“岐山说”)、“周召分陕说”“江汉流域说”“南国说”(“小国说”)、“洛阳说”(“洛邑说”)等。
二是把“二南”作为一个音乐范畴,提出了“南风说”“南音说”(“乐器说”)、“诗体说”(“独立说”)等。
3、现在比较倾向于这样,认为召公和周公一样,是西周黄金时代的代表。而“南”是动词,表达意思是周公召公伟大精神取得的教化之成功。
4、周公召公的伟大精神,其核心是什么呢?在古人看来,就是婚姻。
从下至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丈夫和妻子要有明确分工,父亲和儿子的关系才能亲密,父子亲密,君臣才能互相尊重,君臣有爱,朝廷才能风清气正,再从上至下,老百姓像草一样被朝廷的风所影响,最终整个社会形成美好的社会风气。
所以社会风气的根基,在夫妻关系。
婚姻的重要,不仅在生育,还在教育。
5、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明觉得是爱情诗,为什么总是被解释为“后妃之德”。不要你觉得,要阅卷老师觉得。
《诗经》的排序,普遍认为是孔子,而孔子的学说,在后世变得越来越重要,进入科举必考试题,其实,也是充当了工具而已。
后世儒家,把诗经这个排序的意思凸显出来,不惜忽视诗的本意。这仍然是一个工具,用来指导帝王怎样治理国家。周南11篇,本意是不是讲后妃之德不重要,重要的是政治需要,重要的是要用来教育后妃。当然,两千年里,我们看到的仍然充满宫斗,各种外戚专权,到最后还来个垂帘听政。
这是因为,既然是工具,也就为厉害的后妃提供了道德依据,这些女学霸们,完成了其中的规定动作,便开始活学活用,不是说“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是要我去找贤才吗?那我管管人事很正常哦!
6、所以,“周南”作为女校的校名就很有意思了。
周南中学的创始人是宁乡人朱剑凡,此人乃明皇室后裔,陕甘提督,名将周达武之子,素怀教育救国之情,长抱启迪民智之念,尤其关注男女平权。
游学日本归来,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毁家兴学,创办周南女学于长沙“蜕园”,初名“周氏家塾”,以避朝廷女禁之锋。光绪三十三年,朝廷迫于形势,允许开办女学,于是取《诗经·周南》的女性象征意义,改名“周南女学堂”。
“周南”之名,自兹芳馨远播,历久弥香。自晚清讫于民国,虽屡经时局动乱、风云熙攘,周南仍弦歌不辍,为社会培育英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