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金句:
掩卷之后,常为您头脑中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深厚的文学修养所叹服,并且在偷偷地向您学习。请不要见笑,我是一个初学写作的青年工人,今年24岁。
(开篇点题,简明扼要的介绍了自己,又清晰的表现出自己的目的。)
向您请教两个问题:一、学习科学知识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呢?学到什么程度呢?一般了解行吗?二、需要懂外语吗?
(这是非常好的提问,既是提出诚恳合理的求助,表现出自己非常渴望学习的心情。也是结合自身实际需要而展开的提问。)
有时我也想从此不写了,但看到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就又忍不住了。
(童话大王也曾经迷惘彷徨过,但是为了孩子们,他坚持了下去。感觉做人做事就是这样,选定一个正确的方向,然后坚定不移走下去,遇到所有的艰难险阻都不能阻止自己追寻内心的那份美好。)
三个段落:
我是这样走上创作道路,1976年从部队复员到北京,我被那海洋般的诗歌感动了,发现了诗歌的巨大力量,立志要当个“诗人”。粉碎“四人帮”后开始创作,陆续发表了一些不成熟的习作(如《光明日报》1978年1月22日《送支书》,《人民日报》1978年4月9日《彩蝶纷纷》等)。
(这一段交代了作者走上创作之路的背景,以及作者被诗歌打动,立志要当个“诗人”,也铺垫了后面的故事转折。)
我很敬佩您能在那样困难的环境中创造出这样的成绩来,在这方面也请您谈谈经验。像我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青年工人,就因为发表了点作品,日子也不好过。许多人说我"想成名成家”“拿双工资”“不务正业”。我是空调工,运行时坐在值班室,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看点科学或文学书籍被认为是“干私活”,而织毛衣,修自行车却无人管!
我订了十多种报刊,那点微薄的稿酬还不够二分之一,再说创作都是在业余时间干的,哪来什么双工资?我经常利用上下班和去食堂的路上背古诗,人家却说我“傲慢”“不理人”。我看那些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青年人倒没有招来这么多指责,为什么努力学习的人却要蒙受不白之冤呢?难道非得大家一起去要饭才好吗?!有时我也想从此不写了,但看到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就又忍不住了。看了您的事迹,很受鼓舞,向您学习。
(这两段简单说出作者有在现实中遭遇的困阻,以及受到了叶永烈经历的鼓舞,想求助在叶永烈在面对困境时取得的经验。那些对困阻的疑惑,在天真烂漫的孩子们那里得到了坚持,而也表现出认真热爱学习,不怕一切困境的决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