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2010年的旧文
2010年暑假,我记得很清楚。
老毕组织了一个沙龙,请的是黄树生博士。我那天不得空错过了,但他的作业依旧布置了下来。
要求写一小段,自己读书的故事,或者体悟。
我不是个正宗的读书人,于是写了这样一段颇具“卷首语”气质的豆腐干。没成想老毕特意发了短信来:有灵气。后来第一次去杭州的时候又表扬了它。
怀念老毕。
图文无关,菜菜拍的方言童谣现场师者 读者
读书重要,毋庸置疑。古今中外,可引之用之的名言、实例数不胜数。
教师更应成为读书的楷模。知识理论需要与时俱进、教导学生需要身教为先、修养品味需要不断完善——教者,须是读者。
读书有讲究,师者更甚。
不功利。教育理论固须读之,教育杂志固须习之,但我依然坚信这只应该是我们所读之书的一小部分。经史使人清明,诗歌使人聪慧,散文使人细腻,时政使人灵敏,评论使人深刻,小说使人通透,科普使人理智。有所好,有所重,但不可偏,不可废。如果只抱住了理论书籍,文章写得再多,职称评得再高,也不值得推崇,精神的大厦,丰富为美,和谐为贵。
不唯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是本职,但教师不应成为知识、观点的贩卖者。“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这样告诫我们。教师读书,强调全情投入与精神独立的相对平衡,有取、有舍,能破、能立,时惑、时得,然后剔除杂质、消化吸收、分类整理、创造更新,成为自身知识体系、精神人格的有机部分,智慧之河才能绵延流淌、汩汩不绝、新鲜生动、滴滴不同。
不清高。大浪淘沙,经典长存,我们读之、敬之;后浪滚滚,新作纷呈,我们阅之、赏之。抱着《三国》却不能《品三国》,拥《边城》却狠狠批《幻城》……都是“反世俗、反流行”的“伪精英”姿态(余秋雨语)。事实上,不为同争议作家划清界限故作高贵,凭心而论,易中天、郭敬明、余秋雨的文字,都是值得一读的,至少,它们更贴近我们的心灵。放低姿态,才能鉴其真伪;开放胸怀,方可博采广收。
快意地读,不为利累;站着去读,寻找自我;真实地读,不媚不惑。案前、车上、枕边,书香漫溢;笔尖、话中、心房,翰墨流芳。
师者 读者 师者 读者 师者 读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