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继续静读《中庸》。
如果多读一些中国的经典经史子集,你会发现中华文化最是看重“关系学”。这种关系定性为:天人,人人,心人。天人,就是讲究的天人合一,人存活在这个乾坤大地,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人,就是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中生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是否会和谐,生活的是否会幸福。心人,人的欲望与自己的人性人格的矛盾处理,亦是我们常说的修身养性,利于大道。
在任何经书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天人,人人,心人”迹象。圆融天人,我们可以顶天立地,具有君子之德;无碍人人,享受人间和谐宽容;统一心人,我们才是表里如一,纯粹,简单与自然,丢却人间苦难,走向清净。
天人,人人,心人,亦是成就了天地人和,中国的古典哲学也就是从这里出发的,中国的哲学就是人际关系的哲学。
以上一点思悟,仅仅是最近读《中庸》给我的直面感觉;这种感觉似乎在读《易经》和《论语》之时,亦是模糊的出现,只是没有认真的思考过。今日这种感觉再次缓缓而来,只能简单的描述如上。尚不够深入与透彻,更是不成系统。
你读一读《中庸》的九经,便会让您体会到这一“关系”之学的美妙。
影“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治理天下难吗?只要按照“九经”之说践行就可以了。由个人的修身开始,就可以做到知人而治人,然后就可以做到治国平天下了。这里的思想,和孟子的大学之道,亦是完全的吻合。“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一以概之,便是我们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后面对于这九经的注释讲解,最是精彩。“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修身则道立”是告诉我们,要想立为政治国平天下之功业,当需要做好基础,从根本上下功夫,那就是夯实自己的修身,做到率性为道的自觉。
“尊贤则不惑”在高位时间久了,总会被权位所迷惑,会陷入“刚愎自用”或者“师心自用”的弊病之中。所以,必须要用贤者来辅佐。翻看历史,我们会看到曾子总结历史经验:“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商太用伊尹,殷高宗用傅说,周文王用吕望,便是“用师者王”的表率。齐桓公用管仲,秦缪公用百里奚,越王勾践用范蠡,唐太宗用魏征等都是“用友者霸”。
孟子对尊重贤者提出了“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和“尊贤则不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墨家在这一点上,和儒家具有相当的一致,他们不叫“尊贤”而是叫“尚贤”。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是人才。正如我们说:21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百家争鸣,正是在这种人才呼唤下应运而生的。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