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静静去图书馆听了一场关于理发的讲座,才发觉自己以前没接触过好的发型师,一个热爱自己行业的发型师是浑身发着光的。
在图书馆预约活动时显示的是读书分享会,书名是《头发去哪“理”》,网上搜索这本书讲的是理发的历史,从远古经历各个朝代到至今,人们的发型是怎么变化的。现在比较烦理发店推销办卡充钱的,但是从来没考虑过头发发型的历史。
提前到场后,视频中放的是个人简介,讲主讲人的工作经历和主要成就。主讲人张云飞上台做完自我介绍后开始分享自己的成就和经历。分享成就的时候感觉已经说太多次了,都提不起来劲头。很多奖项都没听说过(毕竟不是一个行业),反正是觉得很牛逼。讲到口罩期间发布快速剪发的教程和义务帮医护人员理发时的经历时,为自己能为社会出份力感到自豪。
讲了教我们如何分辨脸型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型,拿了一些明星和素人举例,不同的发型对比,合适的发型看起来就是比不合适的好看多了,hai,我这不是废话嘛。
还分享了如何找理发师,理发店忙的时候去店里观察理发师的态度,如果在比较忙的时候还比较稳,而且细节都能做到,证明基本功和职业操守是有的。可以找他理发或者是先加上联系方式,如果是加上联系方式后,观察他的社交动态,是不是有定期的去学习去深造,如果发的都是吃喝玩乐的内容这时候就要考虑下次是否继续找他。好的发型能提升气质,但是想要好的发型,是需要耐心点找个靠谱的发型师。
现场演示了女生如何快速扎辫子,如何剪刘海,男士鬓角如何修。每操作一个就送个礼物给观众,虽然我不知道什么礼物,我更想要他写的那本书。桌子上最初有两本,其中一本已经送给剪刘海的哪个女生了,我在听他讲的时候盯着桌子上最后一本。在结尾时让我们提问问题,我赶紧举手问,现在的理发店门前都有一个旋转的灯,这和讲座中讲到的中世纪欧洲发型师做外科手术有关系吧,想听下这件事情的背后详细信息。他回答道,中世纪的欧洲教皇有很大的权利,大部分有知识的人也都是信教的,因为在他们那面宗教会培养人才。信奉宗教的人认为做手术,被血沾染上之后会污染神圣性,所以就不做手术。但那个年代什么病都需要放血,他们认为放血能治疗一切疾病,想到经常操刀的还有理发师,就让理发师做手术。在手术进行中门口就会放一个灯,表示手术中,不要打扰。一般这个灯为三色,红蓝白表示动脉静脉和纱布。后来理发师和动手术的分家后,还保留了这一习惯。传到中国之后,又做了改良,不光这三种颜色,各种颜色的都有,也有门口不放这种灯的。讲完之后他把书送给了我,我说非常感谢,就想要这本书,他说想要直接说我就给你了。长大后学会了迂回忘记了直接,翻开书首页上还有亲笔签名,里面图片资料挺多的,应该挺有意思,不虚此行。
还学到一些实用的小知识。
发型不要一直不变。随着年纪的增长脸上的肌肉会松弛,一个不变的发型脸上的中心会下移,导致个头看起来变低,没有精气神。发路(中分或三七分的分界线)会经常受到太阳的照射,梳头的时候也会经常梳到这块时间长了,发路两侧就会稀疏。不要可着一块地方用,换换地方。
太阳照射头皮那块是比较脆弱的,洗头的时候不要直接拿洗发水往头上抹。洗发水倒手上打点水揉成沫从头顶旋的后方开始往前绕圈,直到覆盖整个头皮。护发素养护发梢,不要整个头发上都上。吹头发从里往外吹。重要场合需要啫喱水,没有的话可以用透明的薄荷牙膏代替。不要经常染发,一年不要超过三次。洗发水不要用固定一种,换着使用,找适合自己的,就像吃饭,荤素搭配才健康,洗发水也是。
听完讲座的感受是,一个热爱自己工作的人真的是发光的。他筹建了一件理发博物馆,收藏了能见到的理发工具,写了一本书《头发去哪“理”》,给很多时尚杂志写专栏,靠实力赢得老顾客不推销办卡,做讲座分享。喜欢自己的事业,愿意去研究,愿意去发时间,这本身就是快乐的,也理解了介绍成就时并不是那么兴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本身就是幸福,那些成就只是附带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