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斯坦福大学写作课》︱为什么现在的文学大师越来越少?

《斯坦福大学写作课》︱为什么现在的文学大师越来越少?

作者: 陈言书屋 | 来源:发表于2021-12-25 08:49 被阅读0次

文︱陈言

图︱网络

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发声,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好像在写作的道路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确实很多人通过写作,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有很多人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我们越来越多地将写作的关注点放在变现上,却很少有人去纯粹地关注写作到底是为了实现什么?

今天要给大家带来的这本书是美国作家华莱士·斯泰格那的《斯坦福大学写作课》,这个作者的名字也许不让人熟知,但是他却是美国许多知名作家的恩师,是美国《洛杉矶时报》“终身文学成就奖”的获得者,是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同时也是斯坦福大学创意写作项目的创始人。

这本《斯坦福大学写作课》着重讲述了小说的创作与教学,关于写作小说的意义,关于如何写好小说,以及在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读这本书就好像是走入了斯坦福大学写作课的现场,与老师一起畅快地交谈,在一问一答中解决了许多写作上的疑惑。

今天这篇文章就从书本的内容出发,来阐述如何写出一部好的小说作品。

如何写好一部小说?

01 文学创作都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小说写作是为了反映或启示生活,因此其材料必须来自生活。

我们在进行小说构思的时候,一定是因为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给自己带来了一些触动,于是想把它记录下来。

所以小说的素材一定是从生活中撷取的,好比世界经典小说《飘》便是以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作为写作的背景,描述了富家小姐斯嘉丽在战争背景下,历经坎坷波折,但又不屈服于生活的坚强女性形象。

虽然小说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但它又高于生活的,如果只是平铺直叙地将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情如实记录下来,那么这篇文章便记成了流水账。

所以好的作品,必定是记录了生活,又在创作之余融入了自己的思考。

在这本书里,作者告诫初学者,在写作之初需要严格遵守的练习方式:学着仔细地看,练习,保持无穷的耐心,“纯粹的陈述“你发现的,观察它,描述它,不只要传递它的意义,同时也要传递情感的精髓,接近那个让你打一开始便沉浸其中的东西。

我所理解的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当有一个事件打动你的时候,一定要耐心细致地去观察他,描述他,尽可能真实地通过你的描述,让你从中传递给读者你当时的情感体验。

我们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便能够通过他描述的场景,来感受到朱先生对父亲深厚的感情,也能够从父亲的一系列行动当中,感受到父爱如山的厚重。

02 小说就是讲故事,一定要让人有视觉感受

作者说,人类天生是视觉记忆的动物。

对,我们的大脑总是对画面更敏感,所以我们一直会记得小时候看过的恐怖电影当中的害怕的场景,我们也会对曾经看到某一幅图片记忆犹新。

就像我一直都记得一张照片,那是一个小女孩躺在地上,地上画了一个她的妈妈,她躺在地上便是躺在了妈妈的怀里。

我想我这辈子都不可能忘了这幅画面。

说到这里你便懂了,其实写小说就是讲故事,一定要让读者在读的时候能够有一个画面从脑中浮现出来。

不妨回忆一下,我在读《盗墓笔记》和《藏地密码》的时候,我经常因其精彩的场景描写,而在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各样的恐怖画面。

这种感觉会让人上瘾,读小说比看电影还过瘾的地方在于,你可以通过大脑天马行空的想象,去构建属于你自己的画面,而不像电影,它传递给你的是什么,你便接受什么。

当然写小说的时候,一定不能不提到的一个词便是灵感。

很多人都觉得,我现在没有灵感,我现在写不出来,我必须等到我有灵感的时候我才动笔。

但作者却告诉我们,灵感直接从个人经验蹦入脑中的可能性,就跟一个还没打过球,甚至没看过别人打球的孩子,突然就能展示娴熟的运球技术的可能性一样。

所以灵感不是想出来的,是在无数次的练习、训练当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一种能力,当你写完100个人的面貌特征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还没开始写,那个人的形象就像印在了你的脑子里面一样清晰,你只需要把他如实描述出来就行。

03 写作离不开阅读,就像呼和吸始终是一个整体

其实输入与输出的关系,但凡写过一点文章的人都懂。

那么在作者这里,他是怎么看待阅读的呢?

作者说大多数有潜力的作者都是杂食性读者——这是他唯一的学习方式。

其实这个观点很好理解,也许我们只致力于一个方面的输出,但是我们却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方面的输入。

因为不同层面的知识会在我们的脑海中互相碰撞出不一样的东西出来,日本作者山口周在他的《阅读变现》这本书中讲述过这样一个事例,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的人,在看到了蚂蚁在蚁巢中的分工之后,悟出了企业管理的一些道理。

万事万物都有其相通的地方。

蚂蚁在蚁巢中的分工,属于生物学领域,与经营管理完全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去,但确实就是在生活中发生了这种巧妙的碰撞,激发出创意与灵感。

所以不管我们致力于哪方面的写作,我们在阅读上面一定不要给自己设限,读得越多越庞杂,越可以让我们认清自己往后要走的道路。

作者还告诉写作者,除了必须阅读,阅读,再阅读,充实头脑,尽自己所能去表达,没有任何规则。

这一点不但强调了大量地写作,更强调了大量地阅读。

台湾作家三毛在少年时期被认为是一个自闭儿童,是无数的书陪她打发了童年的时光,她成年后的文字空灵、飘逸,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年少便成名的作家韩寒,读书时偏科非常严重,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凭着一篇《杯中窥人》获得大赛一等奖,原来也是小时候读了无数的书。

当代文学家教育学家南怀瑾老先生曾经说过,儿童时期读过的书,一辈子都有用,一辈子都忘不掉。

所以多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我们才能让心灵在书籍的浸润中不断丰富成熟,为我们写下优美的文字打下坚实的基础。

几点注意事项

这本书虽然只是薄薄的一本,但作者除了教给我们如何写好一部小说作品,还给我们强调了几个注意事项。

01 养成写作的好习惯

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写作这个道路,既孤独又漫长。

所以作者告诉我们文学的学徒期通常都很长。

为了在这条道路有所成长,我们一定不能只在心里保持对写作的热爱,而在行动上疏于对写作的照顾。

一旦我们明确了要写下去,就要在写作上有所成就,那么我们一定要学会养成好的写作习惯,这个习惯既包括写作时间的确定,也包括写作地点的固定。

具体就不延展了,涉及到目标设定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02 写作不必取悦读者

这实在是跟现代自媒体写作宗旨相反,我们不论上什么类型的写作课,都一定会强调用户思维,就是我们写作一定要站在读者的角度,读者想要读什么,我们就写什么。

然而作者却告诉我们,文学是写给气质相投的人。

这句话带给我们无比的鼓舞,我们只管放心地,尽情地去写自己想写的,写到一定的程度,我们自然能够吸引一批同频共振的人。

作者还告诉我们,作者为了取悦自己而写作,他让读者能够寻找自我。

我想这便涉及写作更高级的一个意义,我们写作是为了取悦自己,在取悦的过程当中,自己也得到治愈,同时这一系列过程让读者吸收了之后,也能让他们从中获得启发与力量。

写在最后

最后,让我们来回答一下,这篇文章刚开始提到的问题,我们写作到底是为了实现什么?

作者说,文学创作是一个透镜,可以穿过它看到对面,透过它,我们与书写他的那个人身上最好的品质不期而遇。

我们写下对生活的感悟,写下满腔的热情,不单单是希望表达我们的态度,传递我们的思想,而是通过我们创作的作品,去不断塑造那个阅读的人的心智、理想、信念。

我们期待通过作品与每一位读者建立联系,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发现一些美好的品质,从而让自己成为更加美好的自己。

这既是我们写作的意义,也是我们阅读的意义。

拿起你的笔去写吧,你终将在与文字的邂逅中遇见美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斯坦福大学写作课》︱为什么现在的文学大师越来越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tcdq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