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安庆十里中心学校汪琼
正因为认定隔代教育存在问题,近两年时间,见机行事地跟何妈打电话,希望他们回老家找工作:一来孩子不会因为长期留守而造成看不见的心理伤害,二来日子也可以过下去。何妈再三权衡之后,放弃浙江非常赚钱的早点店,回到老家做其他生意。小何呢,这个之前在校园见到老师都躲到爷爷背后的小可怜,慢慢成为哪怕被批评也乐呵呵接受的小精灵。
这点甜头,鼓舞着我不断劝说离乡者为了孩子重返家乡,尤其对睿智姐弟俩的父母。这俩孩,姐姐睿能干,班级大小事做得妥妥帖帖的,有时上课忘记带教具,我眼神还未动,她已冲出教室,火速从办公室取回我忘记的物品。但,更多的问题藏在她看似无辜的神情背后,时隐时现……父母为了让她带弟弟,甚至让她晚一年上学。弟弟智号称闪电王子,那次运动会举行运乒乓球团体赛,前面同学不断掉球,交接又失误,竞争对手甩我们一大截,整个班已做好接受失败的准备。哪知最后一棒的智,一边稳稳用球拍将乒乓球托在胸前,一边甩开长腿飞奔,竟然险胜——以一秒的优势。可是呢,智身上的衣服从来看不清颜色,作业常常像垃圾桶里捡回来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完全丢给不识字的奶奶,很多问题隐而未发!心痛小孩和老人,自己的精力也有限,锲而不舍地轮番给姐弟俩父母打电话、发短信,身边或新闻上关于教育的好例子、坏故事说了几箩筐,无效!三年了,我的支教期都快结束了,睿妈妈手动了手术,需在家休养,才答应留下来陪孩子。我当成一个喜讯跟班级授课老师分享,总觉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抱着哪怕一点点的希望去努力,可能真有转机也说不定。但事实迅速、狠狠地打脸,这位妈妈连孩子都不告之的情况下,回了上海,还在qq留言和我打马虎眼,装成自己还在家。
将我从愤怒和绝望中救起的还是睿智的奶奶。老人家个子高高的,生活的重担早让她弯腰驼背,整个人干瘦干瘦的,但眼神还是清澈的,说话也是不急不缓。她反过头来劝我:“汪老师,我知道你是为孩子好,但让他们回来也没有!过年时他们不在家嘛,不是打牌就是玩手机,我叫他们看看孩子的作业,没一个人动,孩子反而跟着学坏了。他们对孩子不上心,指望不上的。”我记起来了,姐弟俩寒假作业简直惨不忍睹。老人没文化,但看问题比我这有文化的老师厉害多了!
我盯着老人风霜遍布却百般忍耐、瘦骨嶙峋的脸,瞬间顿悟长期困扰所在:我们坚定认为隔代教育存在问题,很多精力都用来劝说和期待孩子父母有所改变,却没有想过父母这一代如果自身存在问题,可能有时候、某些方面还不如祖父母这一代。班上有个特别小孩,一年级时不知轻重地踢了智的小鸟。当时全校都认为这是大事故,我也准备承担一切后果,农村重男轻女思想尤其严重,伤了小鸟那还得了?后来去医院检查了几次,治疗一段时间后,智的疼痛感消逝,小便也正常了。智的奶奶除了医药费,连赔偿费都没有找对方家长要。她说:“小孩子之间哪有那么好啊,没事就好!我们家智也是个皮猴。老师你们也忙,也不能二十四小时看着。那孩子是不知轻重,又不是故意的。”因为各种限制,孩子的作业家长常常辅导不了,有时不得不额外花点时间统一指导、逐个订正,在外等着的家长难免有怨言。智的奶奶却肯当众为我说句公道话:“我们一个字不识,如果不是老师一点一点教,我们孩子要废掉哦!”
这些话传到我耳朵里,难免有一种被体谅的暖缓缓流过!看来,“隔代教育一定有问题”,这句话未免太过武断!良好的家庭教育必要条件很多:家人的养育,家长的文化水平,家庭的经济等。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为了生存,这一切,年轻的父母统统顾不上,或者虽能兼顾却觉得没有挣钱重要,养育的责任全部落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身上。而这一代老人,辛苦养育孙辈同时,还得忍受社会各种偏见。细细想来,孩子成长最重要的环境是养育者的人品与心态,像睿智奶奶这样的老人,一辈子吃苦,性格却忍耐豁达,为人处世通情达理,对孙辈无私无我地疼爱,对自小就被现实放任或放弃的小孩而言,那是一生的冬暖夏凉。记得儿时夜幕四起,奶奶唤我归家的声音穿越整个村庄的上空,回荡进我的耳际,至今不绝……一生坎坷的萧红,绝笔之作《边城》,致敬的是她此生最重要的光源——祖父。《红楼梦》里,如果没有贾母拦着,贾宝玉很可能被教条和制度异化的贾政活活打死!对年幼的孩子而言,最重要的也许不是玩具,不是书籍,不是唱歌跳舞绘画钢琴等十八般武艺,而是无穷的爱,无限的信任,无尽的谅解吧?这样,哪怕立根原在破岩中,也会咬定青山不放松吧?
非隔代教育难道就没有问题吗?网络、新闻略略浏览,睿智父母的举动真是小巫见大巫!前段时间,17岁的上海男孩,从妈妈车上冲下来,没有半秒犹豫地从桥上跳下去,结束自己仅有的生命,任他妈妈怎样在马路上呼天抢地,也不见不闻了!17年,不知孩子究竟听了多少要求、指责、批评、攻击的话,才被一根稻草彻底摧毁?不要忘了,这些话还占据着“爱你,为你好,为你牺牲一切”这样的道德制高点,孩子任何反抗估计都会招来更猛烈的暴风雨!也许?或者可能?逼死孩子的,不是他妈妈,而是潜意识中骨鲠在喉的那个词、那个身份——职高学生!过度功利的教育哪里还容爱转个身?拐个弯?哪里还鼓励生命在不断探索中慢慢长成自己的样子?
当然,悲剧再怎么惨烈,也不能、不该从普遍意义上否认父母这一代对子女教育的天然优势,尤其是生活在城市的家庭。陪伴不遗余力,文凭高高在上,经济再怎么也不至于捉襟见肘,方法更是紧跟时代。只是,如果教育的着力点只在枝干花果,而不在根与土壤,越使力,很可能适得其反。拔苗助长从来不只是寓言,怕输在起跑线上,幼儿园开始识字、学拼音、做算术题;要进重点大学就得先进重点中学,要进重点中学就得先进重点小学,要进重点小学就得进优质幼儿园,要进优质幼儿园三岁之前的教育绝对不可以掉以轻心,每一环都必须紧紧卡住上一环,环环相扣,扣得弱小的生命连喘息的机会。相对于迫在眉睫、千钧一发的成绩,成长几无立足之地,何谈爱与体谅?父母们为此辛苦、焦虑、躁狂,听不进任何劝,无可奈何却振振有词:“大家都这样,我能有什么办法呢?”这,还仅仅是考试这一环,家庭这一层面,其他呢……常年生活在于此于斯,我们给到孩子究竟是什么,怕是罄竹难书吧?
还是回到隔代教育的问题。因为刹那的顿悟,对睿智的父母,我彻底断了任何妄想,虽然孩子成长的很多东西老人给不了,但老人能给的——无论对她自己还是睿智,都是最珍贵的!我对姐弟俩说:“父母已经给了你们生命,他们也得挣钱养家,奶奶将你们照顾得很好!其余的,就靠我们自己吧!”将成长的责任自己承担起来,也是成长的最佳途径,姐弟俩之前存在的隐患,也在逐渐调整中。孩子需要教育,但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如果他们被默默守护,如果自我能被悄悄唤醒,生命就能发挥它的本能——成长!
我们班,溺爱孙子,当我面指桑骂槐的老人也不是没有;为了孩子,放弃丰厚收入的何妈成了榜样;初中没有读完,却三年坚持陪着孩子阅读,直到孩子成为书虫的王妈固然响当当;半生埋怨,成功将孩子熏染成一脸苦相、没了自信的妈妈,也是石头难开花……城乡两种教育经历,复杂交织的教育图景,让我逐渐领悟:绝对不要用代际、阶层、城乡等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去定义教育,描述教育,但教育的确需要所有人一生悬命般地思考:什么是教育?
教育,就是对生命的看见、懂得、成全,包括自己和他人!所有的教育都存在问题,没有问题的教育几乎不存在,但做好教育的前提永远是——先教育好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