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罗彰彝籍贯考证
籍贯是指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长久居住地或出生地。又名祖居地或原籍。古代中国,十分重视籍贯,即使父亲、祖父做大官,其子弟也要回原籍参加科考。清朝对考试报名地点有严格的规定,祖父在某地入籍20年以上,当地有祖坟、房产、住宅,才能在当地报名应试。后来改为考生本人入籍20年的地方才准应试。
先祖罗彰彝祖籍浙江钱塘县,我遍寻《钱塘县志》,却没有发现关于其记录。在《辉县志》写道:“八盘磨北义冢。地,四分,康熙五十年,民、姬发州施地主,西至河,南至地主,北至罗辉祖。八盘磨北义冢。地,四分,康熙六十年,监生、罗辉祖施,东至姬,西南北俱至地主。”这说明先祖罗彰彝在做陇州知州前,曾在辉县落籍,并购买土地、房产。《陇州志》关于其子罗云的记载,籍贯还是钱塘,《太康志》关于其孙罗承祖的记载,籍贯就写成了辉县。
为什么罗彰彝舍弃富庶的浙江而落籍于辉县呢?我分析有以下原因:1、为了子孙后代更容易做官。宋朝以后,文化重心南移,尤其到了明清时期,政府在乡试中实行定额分区录取,偏远省区的录取率远远高于文化发达的地区。浙江是富庶之省,每年参加考试的人很多,也就不太容易录取,因此,落籍于辉县更容易录取;2、皇帝在辉县赏赐有田地、并减免赋税。这点从罗德全的出身可以知道,罗德全是邑人,邑人也就是皇上给有封地的人。当然,也许有其他的原因。
到现在已经过了300余年,由于战乱,迁徙等原因,那个时代的资料已经不太全了,只能让后人考证、猜想了。
罗玉森 2019年9月
(注:官员的籍贯一般要为原籍。若该官因祖、父贸易、游幕及出仕,于寄籍地置有产业,在二十年以上者,经寄籍官查核报吏部批准,可以填写寄籍。摘自《清代官员履历档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