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9日,第一代iPhone问世。也许是为了致敬21世纪最伟大的(目前为止)消费类电子产品,也许是为了迎合项目启动一周年,又或者是为了赶上2017年第一个工作日的周一,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小程序”在2017年1月9日正式与用户见面。
在那个吵吵闹闹的周一,大规模卸载和重装APP的滑稽过后,今天得知罗辑思维旗下的“得到”主动下架小程序。一夜之间唱衰小程序的浪潮仿佛再次起头,罗振宇那句振振有词的“我知道了小程序到底是什么,但我不会告诉你”讳莫如深。可是,回顾“得到”小程序的零零总总,他的下架既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更直白的——
你如果可以理解一对不合适的情侣在感情的最终分道扬镳,
你应该也可以理解罗辑思维“得到”和小程序的相处只是短痛和长痛的选择。
为什么“得到”和小程序不合适?
逻辑太杂,功能太重。
虽然我没有订阅“得到”上的服务,但是以当前版本的“得到APP”来分析,tabbar上有“首页”(课程推荐),“订阅”(课程一览),“已购”(已购买商品展示),“我的”(账户详情),提供的服务包括但不限于语音、电子书、文章等。这类服务需要占用用户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所需要调取的硬件资源和环境资源已经远远超过小程序的承受范围。如果依照产品MVP原则进行简化,牺牲的体验极其之多,剩下内容所带来的收益远不及于“动动小手,去App Store上下载APP完整体验”。“今日头条Lite”也是类似的情况,去掉了推荐算法,“仅保留feed流”的取舍满足了一部分用户的基础需求,然而也丧失了个性推荐的吸引力。
什么是合适的?
轻且有趣。
作为中国最傲娇的产品经理,张小龙勇敢提出“用完即走”这个违背互联网运营生存之道的原则。而他也是如此规范小程序的:简洁到简陋却又刚刚好够用的组件规范[3],限制小程序包的加载大小以保证“轻”使用,持续收紧的审核机制使得小程序质量和内容的高度可控。如此违背“开放包容”的互联网原则,小程序生态城的背后是小心翼翼的探路和审思。
我大概想到的适合移植成小程序的场景是——
“极其快速地用一个简单的功能,之后可能会再用到(但更可能不会),不浪费流量下载APP”。
考虑到线下扫码来打通的服务,好像“在饭桌边订个餐”、“在电脑城查个价”、“在办事大厅等个排队”这些简单场景在小程序里变得自然而然。
打开了一圈手机公众号,我发现如果当前公众号里嵌套了一个移动站或者简单的H5以提供“轻”功能,那么这些是可以考虑部署在小程序上的。如果你提供的是完整流程,或者从一开始不指望让用户轻使用你的功能,小程序就不是你的首选。
营销号们看小程序,是“一个时代重新来临”、“今天你卸载APP了么”、“罗辑思维退出小程序,微信到底怎么了”的10w+爆款阅读;错过公众号流量红利的老板们看小程序,是“我一定要拼了命上小程序!不过小程序和APP到底差在哪里?”;产品经理们看小程序,是“没完没了的需求和没日没夜的排期”。小程序虽好,可不要贪杯。不是所有产品和小程序都很合适。
同时,不要寄希望于小程序来拯救你的产品。你的产品在APP上没人用,在小程序上也是没人用,这和有没有流量红利没有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