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这样的生活场景你是否很熟悉:
“为了考好下周的期中考试,请各位家长周末监督好孩子,一定不能玩手机,认真按时高质量完成各科的作业。”
这是一位初二妈妈在群里收到班主任的信息。
妈妈想以此为由,拒绝把手机给孩子玩。
孩子拿不到手机,一怒之下,饭不吃了,作业也不做了,将自己反锁在房间里。更可怕的是有的孩子还有自残的行为。
本来好好的周末,就因为手机问题搞到亲子关系破裂,鸡犬不宁。
你觉得家长这样做,就能够控制孩子玩手机吗?
据我了解,这种信息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因为禁止孩子玩手机,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孩子为何要玩手机?李玫瑾教授认为:“孩子过度玩手机,往往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认可。”说白了,就是父母教育的缺失。李教授还说:“手机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如何合理使用。”作为家长,需要给予孩子恰当的引导,而不是粗暴的禁止。孩子未成年,家长有权限制孩子玩手机,因为家长对孩子有监护教育的义务。但限制不等于禁止,家长为什么不能禁止孩子玩手机?主要原因是:
1 权力争夺:一味禁止孩子玩手机可能会引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权力之争,孩子可能会因为反抗而更加坚持玩手机。
2 逆反心理:禁止可能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他们可能会更加渴望玩手机,因为“禁果效应”使得被禁止的事物显得更具吸引力。
3 不实际的隔绝:在现代社会,完全隔绝孩子与手机的接触并不现实。手机作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孩子在学校或与朋友交往时难免会接触到。
4 自控能力培养:关键是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禁止。教育孩子如何合理分配时间,平衡学习和娱乐,比完全禁止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5 亲子关系影响:孩子沉迷手机可能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如成就感、社交需求等。改善亲子关系,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可以减少他们对手机的依赖。
6 科技社会的适应:手机和电子产品是现代科技社会的一部分,孩子需要学会适应和使用这些工具,而不是完全排斥。
7 信息获取渠道:手机也是孩子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一个渠道,完全禁止可能会限制他们接触新信息的机会。
8 国际视角: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通过立法限制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但家庭环境中的禁止需要更细致的考量和方法。与其大动干戈的去禁止,不如润物无声的教导。这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是一样的。
家长寻找教育平衡的方法:
第一,和孩子讨论手机使用规则:共同协商每天玩手机的时间并严格遵守;
第二,培养一些健康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发现比手机更有趣的东西;
第三,多花点时间陪孩子,让亲子时间取代屏幕时间;
第四,不做坏榜样,让孩子远离手机游戏的最好办法之一,是大人做好榜样。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