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为读书而设立一个节日,感觉总是有点怪怪的。虽说读书并不像吃饭穿衣那样普通而平常,可也总觉得用不着设立一个节日。若是大家都到了4月23日那天才去读书的话,人类大约早就退化到蛮荒时代了吧。
在西班牙,4月23日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圣乔治节”。传说勇士乔治屠龙救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一本书,象征着知识与力量。于是,每到这一天,当地的妇女们就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男人们则会回赠一枝玫瑰花。巧合的是,这天是著名作家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维加3位著名文学大师的辞世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
种种因缘汇聚,便成了世界读书日。其实节日背景和咱们中国人没多大关系。
而读书,却是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尤其是文明历史久远的民族密切相关的事情。人类几千年的文明能流传至今,我们只能暗自庆幸:幸亏有书。
书的成型,前提是有文字,文字把人的智慧成果汇聚保留就成了书。这在世界各地都有文字或书的崇拜传说。中国人的故事最神奇,传说造字的人叫仓颉,他是黄帝的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就成了文字,被尊为“造字圣人”,据说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神泣”。上天为了帮助仓颉造字,天上下雨一般落下了粮食,而鬼神们因为预感到文字发明后会保留并流传人类与大自然斗争的经验,神鬼们再也不能欺辱和愚弄百姓了,为未来的凄凉前景而哭泣。仓颉已经是史官了,可见历史记录的风气已经成型,那么文字也应该具备雏形了,仓颉很可能只是个整理者而非创造者。但这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有了文字,也就有了书,有了书,人类之间的智慧保留或传递就不必再像以前那样的口耳相传。知识传播的半径扩大到了无限值。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从此进入了加速度。
时代发展到了今天,就一般国家或民族来说,从来没读过书的人大概少之又少了。读书带来的人类差异也日见显著。这种差异影响了对人的价值评判。读书者荣,无知者耻。
关于读书的种种好处的述说,实在不胜枚举。流传最是以讹传讹的便是“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人引用此语时理解为一种读书的功利性效果,意思是读书可以换取功名利禄黄金美女。每听人如此妙用总不觉莞尔。但往往不愿道破,现今的人呀,没有几个喜欢被别人指出谬瑕,所以,为了不等一个脸红的强辩不换一个恼羞的眼神,最好是别给他纠正。这几句出自宋真宗赵恒的《励学篇》,以皇帝之尊,当然不需要借读书来换取功名利禄黄金美女了。其实这几句的意思和三味书屋的三味意思差不多,是言读书的境界与韵味的,与功利无关。
另一句关于读书的名句让我乍听之下低首沉吟心情震荡思之良久。
阅读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成长史。
用之于个人,亦然。
民族的阅读,是由一个一个的个体共同实现的。民众的阅读共同铸就民族的阅读。由此可见,每一个人对民族的精神状态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谓匹夫之责,不用非要等到天下兴亡的时候,平时的一言一行里就已经包含了。
阅读的民族必不是反智的。不反智的民族必是崇尚智慧与科学的。崇尚智慧与科学的民族必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
阅读的民族思想必是活跃的。思想的活跃导致精神的灵动,灵动的精神让人不断追求新事物新力量。日日新,又日新。新新不断,一个民族的源头活水便从书中汩汩流来。
阅读的民族必是开放包容的。开放包容的民族往往不会拘于一说固于一义,更不会秦火熊熊画地为牢自囚自禁。如此,方可集众智成高智,合群力为国力,成就世界之强。
林语堂认为“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
此论,我也喜欢。读书的的确确是很私人化的事情。时下常听闻什么读书会,什么读书学社等等。听得人肃然起敬,心下惶恐。在我看来欧阳修的读书法最为靠谱,那就是“枕上马上厕上”。拿到现在,无非是把“马上”换成“机上”“车上”。枕上,无非是睡前睡后,一卷在手,神游天地,好书美梦佳人,三绝也。机上车上眼下多是读手机之人。有人反对这种碎片化阅读,我倒不觉得有什么不好,一则是以前根本不读的人,现在毕竟开始读了。二则何为碎片化阅读呢?“三上”本就是利用碎片化时间展开的阅读,怎么可能不是碎片化阅读呢?读,就比不读强。私人阅读原本是个性化阅读而非背负着家国事业的事功类读书。碎片化有何不好。国人从业者千千万万,有几人是专门以阅读为业的呢?性情化的阅读难免是碎片式阅读。若是正襟危坐焚香沐浴之后再捧书而读,难免失了读书的意趣。贾平凹喜欢随性阅读,一手翻书一手抠脚丫子或干点什么其他的。这完全不是以读书换银子的做派。换银子的读书不能看作纯粹的读书。有些人言与行分裂化,这些人中不乏教授专家等等,我大胆地猜测一下,怕是和读书的功利化有关。既然读书是用来谋前途换银子的,那么书中所言所云也就不必当真了。于是,书是书,人是人,书换了银子,喂了肚子,充了面子后也就弃之爪哇了。此等读书尤为可怕,而当下世人之读书多为此状。
厕上读书极是有趣。时逢所谓盛世,口腹之欲已不限于疗饥,满肚子动物尸体已经严重影响了肠胃肝的正常运动,层层油腻贴肠附壁,水冲不出,茶刮不尽,投之以药多也是有药即泄停药依然。顺畅的代谢竟然成了一种奢侈。坑上一蹲,往往半个时辰,有时候费了半天劲却也仅仅是胯下风雷而已。科技进步,惠及方方面面,马桶也不例外,现时今的马桶,有的比沙发还舒服。如此厕上,如此时光,不正好开卷有益吗?拉出来当然好,拉不出来趁机读书也是好事,放下包袱,轻松坐坑,肠中之事,暂放一边,如此一想,关窍一通,滞碍之物,反倒不再盘踞不出了。厕上读书竟有如此好处,非深有体验者难会其妙,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余之读书。读三法。活法,想法,说法。
活法,即他人之生活生存方式。曰名节者归于是,曰贼逆者亦归于是,曰英雄者归于是,曰大盗者亦归于是。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别人的活法就是自己活法的参照。艺术科技之类也可归于活法,生存方式而已。
想法。书就是别人的宣言,想法自然是有的。别人怎么想的,必会对自己怎么想怎么做有所启发。所谓人类的智慧无非就是一些伟大想法而已。
说法。有想法自然要有说法。把想法写出来就是说法。怎么把想法写出来就需要一些文字的技巧,这些技巧就是说法,怎么说的方法。借鉴人家的说法就会让自己也会说自己的想法,借鉴的多了,也许一不小心就有了自己的说法。这就是所谓文章风格了。
读活法,以成就价值系统;读想法,以成就思维系统;读说法,以成就语言系统。
读书,如此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