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名词,叫“倍速生活”,它刚开始是用来看剧的一种方式,1.5倍速、2倍速……后来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成了快节奏生活的代名词,干什么事都像开了倍速一样脚步匆匆。
现代人追剧的姿势还是开倍速。调查数据:28.2%的网络用户倍速观看视频节目;00后群体近四成选择倍速观看。四十分钟的剧情,女儿十分钟就能看完,俩小时的电影半小时就结束,剧中角色对话基本不看,不感兴趣的情节也一键带过,手指不停地在屏幕上滑动。
我也会倍速生活,有时听书把朗读者的语速调到1.2或者1.5倍,才觉得更适合自己,也在短时间内能听到更多的内容;看剧时鼠标一点,也会把开头和片尾略过去。
现在,网络上时兴的“二十分钟精读一本书”“五分钟看完一部电影”,把书籍、电影的内容拆解浓缩到一定时间内,让人们迅速了解,实际上也是一种倍速阅读。
之所以会出现“倍速生活”,主要原因是科技的进步、网络的发展,满足了碎片化知识的摄取,能让人们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并且有了选择速度的权利;现代社会的竞争加剧,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对自我的要求不断提高,想做更多的事情取得更大成功。
于是,眼见好多人忙忙碌碌地,吃饭时看着不同的资讯,走路时刷着手机,坐车时盯着屏幕……觉得时间好紧张,同时要做好几件事呢。每天都很充实,但是收获如何?
《中国青年报》有项调查结果显示:76%的年轻人认为自己正在过着倍速生活;83%的年轻人认为自己每天都在忙忙碌碌,收获却不大。
原因是什么呢?我分析:
一是自控力差,目标不明。我们的大脑每天被大量的资讯占据,查阅信息时娱乐信息无孔不入地在诱惑我们,方便地网上购物时,囤积的欲望也在诱惑自己,于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大量时间被本能利用,原本几分钟可做完的事情,紧接着半小时、一小时又用在了别处。有时自己想干什么也不清楚,看起来忙忙碌碌,心里却一片茫然。
二是焦虑心态,随波逐流。看别人在学习、在成长,自己倍感压力,不分析自己实际情况 也去跟风,时间长了,没有了热情,耗尽了耐心,只有着急上火、麻木无奈。
三是浅层学习,缺乏思考。许多人只满足于获取海量信息,没有做到关联和思考、加工,不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水过地皮都不湿,看过读过就抛之脑后了。
四是安排过度,不会休息。人的精力有限,每天的日程满满只会让自己疲惫不堪,不会休息的人也不会学习,足够的闲余才能让自己有调整的机会,一张一弛才能从容面对每时每刻。
倍速有优点,但不要让“倍速生活”成为日常和主导。
有人觉得《见识》的作者吴军是个善用时间的高手,但他认为“少即是多”,他做事的诀窍是少做事,甚至不做事。他说:“我时常站在一生的高度去审视自己真正要做的是什么,然后打破思维定式,拒绝那些即使不去做天也不会塌下来的事情。”
远离“倍速生活”的第一条,就是明确自己的目标,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学会选择把精力集中到最重要的事情上,其余可舍可放,不要感到可惜。
第二是清除过多欲望。脑子里存在大量任务和念头时,往往是我们行动力最弱的时候。保持对欲望的觉知并审视它们,经常用笔清晰地列出来,找出不重要不需要的从脑中划除,日程自然就不会安排太满,给自己留出了余地。
第三是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能让自己客观看世界。不与人对比,不随波逐流,只关注自己的成长、内心的丰盈,深度思考、积极关联、不断去转化落实落地。
第四是对自我进行设限。自律是根本,不论是忙还是闲,能自主自如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人生程序的设定和运行有效有质,能在舒适区边缘不断拓展自己的所知所行,成就自然指日可待。
世界很美好,只有静心去欣赏才能体会到。让我们一起品味朝阳落日、感受清风明月、观察四季花开,慢下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