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了本书,《害羞心理学》。书中说害羞其实是一种心理障碍,而不是我们平时以为的一种性格而已。
书中说每个人对于害羞的定语都应该是被接受的。但是大概的表现是难以接触别人,结交朋友,难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别人难以对你的优缺点做出积极评价等。
从这些定位里面不难发现其实害羞一直伴随着孤独。因为害羞有些人虽然很渴望和别人交朋友,但是选择了拒绝;明明很渴望沟通,但是选择了沉默;明明你只要再伸出一次手他就会跟你走......
总之这是群隔绝在正常人之外的人!
书中说只不过与其他人相比,只不过是害羞的人私人空间过大了,我觉得与其这样说,不如说他们是笼子中人。
这样一想本来还有些对于作者说害羞是心理障碍的抑郁就烟消云散了,毕竟这是已经区别于正常人。无论是什么东西,一旦影响到了人的正常生活,那么已经无疑可以确认为病了。
书中的前半段大篇幅讲述了害羞者的诸多种类和表现,然后又探讨了害羞的原因及其他。但是有一句话却是如此地触动人心:当我们遭遇陌生人的时候,我们通常根据可察觉的信息来判断,这个人是怎样的?这个人适合交朋友么?
这个时候笼子的威力就凸显出来了!因为它根本性地将你和别人隔离了开来。
所以害羞者心中最痛的体验永远是孤独!这个时候突然想起来和昔日朋友的一段对话。
“其实,我长这么大没几个特别要好的朋友。”
“啊?不会吧,我看你性格啥的也挺好的啊。”
现在我想大概原因就是这个吧。无论是从陌生人到朋友,还是从朋友到恋人,都需要交流,都需要展示自我,分享人生观,价值观,目标,理想等。而这却是这群人最最薄弱的地方。
不同的人笼子大小是不一样的。书中有个例子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如果你问一个人的名字,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答案。”你可能如你所愿得到个名字,也可能得到个网名,也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试想对于一个并不是特别活跃的人来说,当他问一个陌生人的人的名字的实时却被拒绝告知的话,他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接下来大概如果不抱有特殊目的大概也就不会有兴趣再聊下去了吧。
而这也许在那名害羞的人认为却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害羞的壁垒之后由此可见一斑。
于是有那么一群人看着别人的背影欲语还休,于是有那么一群人在角落里观察着世界,于是有那么一群人被孤独沁入骨髓。也许他们不坏,也不丑,但是他们没朋友,没好朋友。
他们已经习惯了在寂静的深夜中一个人行走在街道上,深呼一口气,有点凉,也有点冷。
可是当逐渐长大,渴望也越加强烈,他们渴望走进人群,渴望拥有朋友。他们尝试着伸出手,有的人幸运地收获了友谊,有的人碰了一手的灰尘。于是大家都逐渐改变,无论是越来越古怪的脾气,还是表面上越来越开朗。其实区别只是某些人的笼子变大了,某些人的笼子变小了。也许真的害羞是一种天性吧。
有一天蓦然回首,突然发现他还是那个在深夜里一个人往家走的孤独小孩,不曾改变过,只是如今他有了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