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德育过程的规律

德育过程的规律

作者: 苔花如米筱 | 来源:发表于2022-12-03 20:58 被阅读0次

    1.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 体品德的自主建构过程

    (1)学生对环境影响的主动吸收 “德育过程”

    学生在积极吸收社会和教育影响的活动中,不完全是被动的教育客体,也是能动地选择、吸收环境 听讲解

    与教育影响的主体。外界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选择、吸取与践行,才能内化成他们自己的观点、立成为他们的品德习性。

    (2)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教导

    教师的教导使学生品德健全,是学生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指针和动力。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各种群体活动,是德育最有效的方式。

    (3)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相互促进

    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包含两种活动:一是学生的学习、研讨、劳动等外显的实践活动;二是学生在思想认识、情感意志上展开的内隐心理活动。外显活动是可以直接观察的,内隐活动却不易察觉。而这两种活动是相互连接、相互促进的。

    所以,在德育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组织好各种外显活动,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内隐心理活动,另一方面,当学生的内隐心理活动一旦发动起来,又会表现出巨大的能动力量,我们要把他们的能动性引导到道德实践活动中去,进一步推动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与提升。

    2.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整体和谐发展的过程

    学生的品德包含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所以德育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知、情、意、行整体和谐发展的过程

    (1)思想道德发展具有整体性

    个体品德结构中的知、情、意、行等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共同推动着个体思想品德的发展。教育者注意四者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并将其统一起来,发挥品德结构的整体功能。教育过程中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之以恒,导之以行,全面关心学生品德中知、情、意、行的培养,使他们全面而和谐地发展。

    (2)德育过程具有多开端性

    强调知、情、意、行的整体和谐,并不是说进行德育活动必须严格按照知、情、意、行的固定程序来进行,恰恰相反开展德育可以有多种开端,可以从知或情入手,也可以从行的锻炼开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针对不同情况加以灵活处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3)德育实践具有针对性

    品德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往往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因素间不协调或者严重脱节,如“言行不一”,所以教师要有的放矢,抓薄弱环节,有效地调节品德的结构。

    3.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德育才能进行得更顺利、更有 D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德育的任务就在于把学生逐步培养成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能独立地进行思想道德实践的主体。

    ③自我教育能力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发挥了学生自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教育,这在学生成长中意义重大。

    (2)自我教育能力的构成因素。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期望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调控能力所构成。①自我期望能力是个体设定自我发展愿景的能力,它是自我教育的内在目的和动力。

    ②自我评价能力是个体对自我发展现状与趋势的评判能力,它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

    ③自我调控能力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觉调节、控制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它是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机制。

    (3)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应顺应德育发展的规律。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大致是从自我中心发展到他律,又从他律发展到自律,教师应该依据这一规律,在实际中因势利导,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期望、自我调控和自我评价能力,形成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

    4.德育是学生德育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所以,德育活动是外部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品德的过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德育过程的规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trm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