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富足故事。
西汉时,四川成都有一隐士严遵,他每天挣到一百钱就关上店铺,开始读书。当地一个富人罗冲,见严遵生活清贫,要接济他,给严遵送来钱粮。严遵谢绝并对罗冲说:“我富足,而你贫乏,怎么可以让贫乏的你来接济富足的我呢?”罗冲很惊讶,“我拥有万金之富,你没有一石粮,却说你富足而我贫乏,这不是很荒谬吗?”严遵说:“不是这样的。我曾经去你家,见你深夜还没有休息,日夜忙碌,却从未有满足。我虽然每天挣一百钱,却有时间读书,家里有几百钱的剩余,钱花不出去,钱上的尘土都已经积到一寸厚了。这不是我富足而你贫乏吗?”
思,我们追求的是什么富足,人真正的富足是什么?物质的富足?精神上的富足?心灵的富足?
有人说,儿时父母给予孩子的爱、陪伴和接纳是人生最大的富足。
今天听樊登老师讲美国作家贝蒂·史密斯创作的一部半自传体长篇小说——《布鲁克林科有棵树》,主人公弗兰西在纽约布鲁克林区威廉斯堡的成长经历。在成长中饱经家庭的不幸、同学的歧视和社会的不公,但在亲人的关爱和影响下,她酷爱阅读,坚强不屈,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工作之余凭自学考上了大学。让我有些感触。
纵使生活千疮百孔,被爱治愈的孩子,终会向阳而生。书中没有怪诞刺激的情节,只是平淡生活细腻的点滴经历,却扣人心弦。
苦中的乐,即使吃单调的陈面包,母亲用精巧的双手把面包浇上开水,做成糊糊,加上各种佐料,在烤箱烤成金黄,配上熬制的酱汁,让孩子们享受美食。即使没有食物时,妈妈还会编制去北极考验的游戏,接受救援,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应对生活困苦的考验。
妈妈不为斗米折腰。爸爸去世后,妈妈一个人带着孩子艰难度日,爸爸的一个朋友的好心接济,妈妈婉言拒绝。她们靠自己劳动积极生活。
书中有一段描述姨妈数落她们倒掉咖啡的浪费行为,“咱们穷人家怎么能倒咖啡呢?那渣子里边还有东西呢。”妈妈解释说:“弗兰西和其他人一样,可以每顿喝一杯咖啡。如果她觉得倒掉比喝了好,那也只好随她了。我个人觉得,我们这样的人家,偶尔能有点东西浪费也不错,好歹也能体会体会手头有钱、不用东拼西凑是个什么感觉。”
妈妈让小女孩感觉到,即便她比威廉斯堡所有人都穷,在某种意义上,她也比所有人都富有。她有得浪费,所以她富有。
这就是内心的富足,通过倒一些咖啡渣,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妈妈对他们的包容和爱。
父母对生活积极快乐的态度,是生命灵魂的光。在去新学校的路上,孩子询问妓女是坏人吗?爸爸只轻轻地说,“哪有那么多坏人,她只是运气不好罢了。”父母宅心仁厚,关爱这社会上其他的人,能够宽容地对待其他人,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法国思想家蒙田说过,物质上的不足是容易弥补的,而灵魂的贫穷则无法补救。
困住人生步伐的从来不是贫穷。精神的富足,心灵的富足是孩子甚至于我们生命成长的力量。
生活中,任何时候不要丢失了精神上的富足美丽,内心深处的富足风景是陪我们走过一生的营养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