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问一位登山家为什么要去登山——谁都知道登山这件事既危险,又没什么实际的好处,他回答道:“因为那座山峰在那里。
————摘自王小波《我为什么写作》

对于我来讲,通俗的实话说就是想写作变现,赚点零花钱。用文艺的口吻表达,写作是一个多年的梦,梦想有一天能成为作家。既然要成为作家,那就只有写作,从来没有不写作而称其为作家吧。

有人拆书,那我们来拆词语。写作,写,写文字,再组织文字,让文字有思想、灵魂,生机勃勃。作,作品,能“作",成为创作。
如果仅是组织文字,没有灵气的文字,只能是游戏,堆砌而已,充其量是个“匠”,不是能匠,反是等级较次,段位最低那种。
让我们找找说服力的案例,于是我查知乎:写作的意义是什么?你为什么写作?知乎有村上春树的一段话。
村上春树《1973的子弹里》讲:事物必须兼具入口和出口。一个人活得久了,总会主动被动接受许多东西,得出许多感慨。这是入口。敏感的心灵就在生活的泥淖里陷得深些,粗砺的心灵就陷得浅些;悲观的心灵就得出人生是徒劳的结论,乐观的心灵总相信我们终会前进。倘若只有一个入口,各色事物只有涌进而没有排泄的通道,总有一天大脑会炸掉。所以才会有倾诉,不能向亲近的人倾诉就向陌生人倾诉。这是出口,谁都需要。这还说明,出口和入口不是双向的,两个人不必同时是对方的出口。写作大概就是这么一个出口。

出口论形象具体,有画面感。用词生动且对比手法的运用,很容易代入。读者亲近文字里的感觉,自然就说服了。一段话足见作家的魅力、功力。
照着村上的思维轨迹,我想写作这个出口因人而异——出口和入口不是双向的。出口是输出,自然有不同的管道接收,没必要提前为出口找特定型号的套管,自由输出即可。
既然如此,写作没必要勉强,你的文章只要输出,就会有读者读。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横看成峰侧成岭。
当然,这是成名作家的经验总结,不同作家站的位置不同,创作的作品独特,那他或她的写作观就不一样。作为我们初学写作的小白来讲,站在起点聆听教诲,与经过千锤百炼敲打后,重读成神的写作理念,感受必然悬殊,蓦然回首一刹那,或许看山是山了。
急切盼望那一天的到来,可以妙笔生花,也能迷倒众生,然后衣带渐宽终不悔,不枉当年独上高楼了。
梦依然是梦,有梦的日子是充实的。不过当下,我的写作其实很简单,坚持,坚持,再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训练训练再训练。坚信有积累,写作就能蝶变,从毛毛虫到成虫,作茧自缚之后,等待破茧而出,那天定摇曳双翅,遨游世界。

写作是大道,那就让大道朝天,各走一边。既有阳光道,亦有独木桥。写作蝶变后,才是最终方向的选择。

网友评论